|
|
编者按
农民既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又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者。廊下在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实惠。这种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和举措,应该贯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过程的始终。
6月15日,廊下中民村没有公交车的历史,在喧天的鞭炮声中结束。连接镇村间的公交线廊下一路、三路全线通车,6辆崭新的金龙空调公交车投入运营。
廊下中心小学校长朱保良告诉记者,廊下中民村、中丰村、中联村位于沪浙交界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通往镇中心的公交车,村民要步行7公里才能到中心镇,打的来回要四五十元,现在乘公交车只要2元。首班车上午 7点不到就开出,末班车下午 5点半后才结束。他说,2002年10多个村校集中到镇中心小学后,不少学生上学放学成了问题,最远的骑自行车起码 40分钟。镇政府每年出资20万元补贴,租用3辆公交车接送。现在看来,下学期用不着继续租用了。
金山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全区目前有中心村78个,根据规划,中心村将实现“村村通公交、镇村出行一次到达”。下一步,他们将兼顾解决中心村学生上学、乡村旅游、职工上班、农民看病等需求的公交发展要求,今年9月底前再开通枫泾、亭林4条“乡村巴士”。
记者记得,今年4月21日,区委领导在一次基层党委书记例会上说,要重视农村教育卫生公交工作,通过优化配置资源,保障城乡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后,目前农村地区的公共交通不适应新形势发展和百姓需求。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各镇的公共交通连接起来。做这种事,先不要考虑赚钱,要大气。交通如果不城市化,农村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现在,一般一个村5平方公里,一个镇50平方公里,如果一个镇连公共交通都没有,怎么加快发展?
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主要通过促进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的进步来实现。金山区的做法是,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先解决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难题。2003年10月,在全市率先为全区 93名男满 60周岁、女满 50周岁的农村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按人均 326元/月发放生活费,连续发放14个月,区财政共支出42.4452万元。现在,这些人都按市有关政策,享受镇保待遇;2005年,在全市率先推出“农民健康检查和大病补偿保险”,尝试建立农民疾病预防和大病保险新机制。该保险面向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仅需交20元,即可享受两年一次的体检。一旦查出患有恶性肿瘤、尿毒症等十种疾病之一,可获得3000元的保险赔款。区政府还出资,为65周岁以上老年农民免费体检并购买健康保险。廊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严雪方介绍说,镇里对卫生事业很舍得花钱,为60周岁以上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和35周岁至 65周岁农民两年一次的健康检查“埋单”;而且镇卫生院职工收入和乡村医生收入,分别连续3年和2年在全区乡镇中位居第一。
他说,廊下农民基本上“小病不出村”,每个村都有卫生室,配备2名全科医生,看门诊、叫出诊很方便,一般情况下能做到“随到随看,随叫随到”。今年1至5月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平均处方药费82.79元,都是常规药、普通药,正宗、便宜。在村卫生室看病花费就更少,有些药还可以花几分钱一片一片配用。但是,农民也有感到不足的地方,就是看好医生难。针对这一问题,廊下还联系了市六医院、市六金山分院的医生,同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一起组成团队,今年4月份去中民村开展义务咨询,上百名村民一早就等候在村老年活动中心门外,争相咨询有关健康问题。
潘水珍是中民村卫生室的医生,今年 52岁,已在农村基层从医30多年。她告诉记者,她一年门诊、出诊总数超过6000人次。目前,廊下共有 24名乡村医生,其中有6名是执业医师。乡村医生的收入待遇稳中有提高,她去年拿到2.7万元,是其中比较高的一个。农民盼好医生常下乡,她希望有进修机会。长期在村里看病,接触到的病种有限,见不多、识不广,业务水平难以提高。听说,区里现在正在考虑一种定期轮换机制,能让区二级三级医院的医生每年“沉”到村里几个月,村里医生“浮”到二级三级医院进修几个月。真能实行起来,对大家都有好处,最重要的是有益于农民。
中民村新建成的卫生室,有100平方米,设有诊疗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健康教育室等。目前,廊下12个村,村村都有这样的卫生室。潘水珍说,过去的村卫生室,就是一间烂泥房隔成三间,打针转个身就要碰到墙壁。在卫生室里,除了两名乡村医生的办公桌外,还另外摆放了一张,镇里医院的一名医生每周二都会来坐诊一次。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市六医院金山分院的医生也会每周前去坐诊一次,收费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收取。记者感觉到,通过一、二、三级医院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农民在农村能够享受到一流医疗服务的机会正变得越来越多。
中心村“三室一点”是上海郊区农民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除了卫生室之外,还有办公室、老年活动室和体育健身点。金山136个行政村,已村村建起了这样的“农民乐园”。其中,有40%的村建起了以理发、小超市、修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便民服务点,老年农民还能享受免费的理发、洗澡服务。上了年纪的农民对老人活动室情有独钟,泡壶茶、拉家常、棋牌乐,有时还能看上镇文广影视服务中心下村播放的数字化电影。镇文广影视服务中心主任王玉良说,数字化电影在这里比较受欢迎,今年已在各村老年活动室放了70多场,大有替代“露天电影”的趋势。“露天电影”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比较大,对题材的口味也不同,再说,现在这里已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入户通达率超过50%,看“露天电影”已没有以往的热闹场面了。
文艺演出在农村有广阔市场。王玉良告诉记者,在镇上演一场,观众起码2000人以上,就是到偏僻一点的村去演,一二百人也不成问题。不过观众以中老年农民为主,节目以传统题材为主,地方戏曲最受欢迎。每年的“十月歌会”,是全镇一年中最大的娱乐节目,已办了10年。去年在“菜场广场”(即镇农贸市场前的一片空地)演出,观众里三层外三层,非常热闹。镇广播站的老编辑陈龙生说,上世纪90年代,滑稽戏演员王汝刚曾来过廊下,当时造成影剧院里爆棚。许多村民挤不进去,只能在场外干着急。之后,镇上好像就没来过名演员。最近,镇里有个挖掘、培育地方文化品牌的计划,比如说“打莲湘”,少年组以廊下中心小学为主,强调创新性;老年组以5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为主,目前已有20多人,打算7月份开始排练,突出原生态。谈到已经列入建设计划的镇文化活动中心,王玉良和陈龙生眼神中流露出向往之色。
“打莲湘”是廊下中心小学的特色,剪纸则是廊下中学的专长。两所学校的校长都认为,地方政府一直想方设法为农村孩子创造同城市孩子同等水平的教育,农村学校也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以前,老师奖金是镇里财政出一半,学校自筹一半,现在则由镇财政“一肩挑”。朱保良说,从去年起,镇里还拿出30多万元租了3辆巴士,接送老师上下班,解决了家住石化、朱泾地区老师的上下班问题。记得当年建设硬件设施一流的廊下中学时,镇政府将办公大楼抵押给银行。以往最怕老师流走,1998年至2000年是“外流”高峰,先后走了20多位,现在不仅这种现象已经被止住,有几位以前离开的老师还表达了回流的意愿。
记者在廊下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跳动着的希冀:城市优质社会资源的“下乡步伐”再快一点、大一点吧,这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报记者 刘斌 刘颖 黄勇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