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齐琦 /城市快报
记者王强/城市快报
今天是“七七事变”69周年纪念日,昨天,原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教授李惠兰在家接受了本报的采访。她是原国民党第29军军长、抗日将领宋哲元的外甥女,从天津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后,她开始研究抗战史,并着力研究国民党第29军抗日战史。 李惠兰对记者说:“留给后人一份完整真实的历史,是作为名将之后、历史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七七事变”时她只有 5岁
1937年“七七事变”时,她只有5岁,和舅舅一家在天津生活。李惠兰说,宋哲元是个性格直爽的山东汉子,曾是冯玉祥领导下的“西北军”的“五虎将”之一。在1933年长城保卫战的喜峰口战斗中,宋哲元率领29军士兵组成了500人的大刀敢死队,用大刀和手榴弹歼敌5000多名,500名队员仅有23人活了下来。后来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也是根据这场战役创作的。
舅舅率军奋勇杀敌
1937年2月,宋哲元离开天津回山东乐陵的老家扫墓。宋哲元时任国民党第29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是当时华北地区的军政“一把手”。“七七事变”发生后,宋哲元带着从家乡新招募的800名士兵启程返津,于7月11日晚抵津。7月28日上午,战斗打响了,舅舅率军奋勇杀敌,捷报频传。宋哲元还发布了愿与北平共存亡的全国通电。但是到了下午,北平形势突变。宋哲元接到命令只好率队离开了北平、天津一带。没想到,这一别后他和家人再也没能见面。
当时宋哲元的离开非常突然,宋哲元把母亲、妻子、儿女等都留在了天津。“七七事变”之后,宋哲元再也没有见过他的老母亲。宋哲元去世前(1940年年初)曾托人从后方给老母亲带来了—柄木头拐杖,上面刻着他的小名。1940年4月,宋哲元在四川绵阳与世长辞,终年54岁。
为后人赢得抗战纪念章
通过之前的了解和后来的研究,李惠兰评价说,舅舅的主导思想是爱国抗日。在身处险恶的政治环境,面临民族大义与自身利益抉择的时刻,他选择了民族,这使宋哲元成为—个带着满腔悲情进入历史的人物。2005年国家向宋哲元的后人颁发了抗战纪念章。
据了解,宋哲元有六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此外他还收养了烈士的一对双胞胎儿子纪峰、纪峪。目前李惠兰和他们还保持着联系。
如今,坐落在绵阳市东郊富乐山上的宋哲元陵园已经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惠兰教授说,舅舅对她的影响太大了,她先后写了《“七七事变”的前前后后》《喜峰口罗文峪抗战史料集》等。李惠兰将这些书捐献给母校(现天津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大学作为资料。责任编辑:孙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