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瞬间,这座全国闻名的工业城市化为一片废墟———24万人丧生,100万人受伤,15886户家庭解体,25061人肢体残废,遗下孤寡老人3675位、孤儿420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 余震未了,全国紧急支援唐山的行动已经开始。山西派出100多名矿山救护队员和300多名医护人员进驻唐山,直接参与抗震救灾。一批批地震重症伤员通过列车和飞机被紧急运往山西治疗。面对残酷的灾难,晋冀两地人民演绎了一段段感人的真情故事。
自今日起,本报陆续刊出“唐山寻亲———寻找30年前的感动”系列报道,通过亲历者和救助者的讲述,与读者重温那场惨烈灾难背后的至真人性。
①:他率医疗队上了抗震一线
采访对象:郭旺才,今年85岁,唐山大地震期间任山西省卫生厅副厅长。当时作为山西省医疗救助队负责人,在唐山进行两个多月救助。
愿望:希望与自己当年亲手救助过的伤员见上一面。
□出发前的家庭会议
1976年7月28日早晨,唐山大地震的消息迅速传开。响应中央号召,山西省卫生厅和各地市卫生局从各医院抽调医护人员,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医疗队,于7月29日晚紧急赶赴唐山,抗震救灾。
医疗队先行出发后,在省卫生厅工作的郭旺才接到省里通知,立即前往唐山负责医疗队总体工作。临行前,他回家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把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和女婿都叫回来,开了一个简短的家庭会议。
听说老郭要去唐山,家里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郭旺才当时患有心脏病、胃下垂等疾病。他深知,在地震现场,饥渴、病菌、余震和一些无法预知的凶险正等着他,能不能活着回来还是个问题。所以,他郑重地告诉孩子们:“如果我回不来,一定要照顾好这个家,照顾好你妈。”一听这话,老伴儿先抽泣起来,孩子们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带上大蒜保健康
30日清晨,郭旺才乘坐一辆吉普车赶往唐山。临行前,省领导嘱咐他:“地震灾区水源、电源皆断,食品、药品紧缺,听说医疗队员连水都喝不上。你此行不仅要保证有效地救助当地伤员,更要保证他们的健康,让他们毫发无伤地回到山西。”
坐在车上,郭旺才发愁如何保证同志们“毫发无伤”。无意间,他看到后备厢里放着几辫大蒜,忍不住问司机带这么多蒜干什么?师傅说:“听说唐山现在死尸遍地,空气中都是尸臭味儿,每天吃饭时吃点大蒜可以消毒。”一句话点醒了郭旺才,于是每到一个村庄,每遇一个菜市场,他们就把菜农的大蒜全买下来。靠近唐山时,吉普车的后备厢、后座已被大蒜塞得满满的。
来到唐山后,先给每个医疗队员分发大蒜。在艰苦的两个多月里,正是这些大蒜为保证队员们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属不在我签字”
按照抗震指挥部的指示,山西省医疗队兵分数路,分别驻扎在唐山市内和市郊受灾严重的县乡。一到目的地,医疗队马上搭起帐篷,从废墟上拾一些木板和桌子,拼凑成临时手术台。
然而,最紧缺的是医疗器械和医护人员。伤残人员从四面八方涌来,临时搭建的手术室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医护人员一刻也不能停歇,这边包扎还没结束,那边病人又需要止血。郭旺才奔波在两个医疗点之间,想方设法满足后勤供应,一有时间还得充当护士。
这些病人中,绝大多数是骨伤病人。然而,几位来自山医大二院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却犯了难。眼前的手术室简陋不说,消毒设施几乎没有,病人血流不止,却没有血浆可以为之输血。面对那些等待截肢、开颅、开腹的病人,医生们不敢下手。
郭旺才过来质问为什么还不开始手术?“手术设施这么简陋,万一手术中间病人被感染而死亡,我们怎么担得起这个责任?”医生们解释说。“情况这么紧急,哪顾得上考虑那么多?手术中间出现意外谁都没办法,但手术时间耽误一分钟,挽救病人的希望就少一分。赶快动手术,活着是你们的成绩,死了是我的责任!”郭旺才斩钉截铁地说。
“这些病人的家属大多数已经死亡,谁来签字啊?”
“我来签!”郭旺才拿过手术单,给每一个要动手术的病人签了字。
就这样,手术得以顺利开展,许多徘徊在死亡线上的灾民因此挽回了生命。抗震救灾期间,郭旺才指挥山西省医疗队员没日没夜地工作,救助伤残人员逾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