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犹然在耳。以这次大会为标志,环保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5月9日开始至7月初,国家环保总局机关开展了旨在加强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五大建设”为内容的思想作风整顿活动,以实现工作高效率、服务高质量、对自己高标准的目标。
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指导,真抓实干作风从领导开始
5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机关召开思想作风整顿动员大会。《国家环保总局机关思想作风整顿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这次整顿重点要抓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按照历史性转变的要求解决工作责任心、工作作风、工作协调、工作效率等方面诸多不适应的问题;二是通过‘回头看’,对照先进性教育整改方案,解决整改不到位的问题。”方案还对整顿的方法、步骤、检验效果的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
总局党组率先行动,从加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加强民主集中制和加强调查研究4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国家环保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生贤代表党组掷地有声地表态:“无论是这次整顿,还是今后工作,凡是要求干部群众做到的,党组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组成员做到的,一把手首先做到,欢迎大家监督。”
局党组成员按照分工深入到各个司局和直属单位,面对面听取意见,和大家一起查找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事出多头,文件乱发,总局内发的文件时常互相矛盾,下面的同志常感不知所措。”在办公厅听取意见的领导当场拍板,通过对办公厅机构和职能进行调整,强化办公厅的审核把关作用,督促环保系统政令畅通,抑制文山会海。
“环境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科技在环保工作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却不够明确。”在科技司的整改座谈会上,总局党组当即作出两项决定:一是组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挥智囊作用,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二是在近期召开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动员、团结系统内外有志于环境保护的所有科技工作者,加快环境科技创新,推进中国环境科技事业的发展。
整顿作风、完善制度机制,用更高标准肩负时代重任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是地方环保部门的一位同志对国家环保总局个别司局的抱怨。各司局敢于亮丑揭短,作风方面存在的一个个问题被端上了桌面:面对历史性转变,精神状态还未完全进入角色,能力水平跟不上;环境监督体系薄弱,环境执法力度不够;环评管理把关不严;环境基础数据严重缺乏;一些同志存在“骄”、“娇”、“躁”现象……查问题,讲不足,订措施,改作风,使大家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也为工作注入了动力。
5月26日召开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打响了承诺的“第一炮”——国家环保总局就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向全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便民高效、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严格审批、强化验收。”
注重制度机制创新,把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总局党组把制度建设当作整顿的重中之重,该立则立,该废则废。整顿期间,总局废止、修订了近30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法司还承诺:未深入基层调研不出台,未征求一线执法人员建议不出台,未听取管理对策不出台,未经专家论证和论证资料不充分不出台,未协调好有关部门意见不出台。
要实现高效率的工作,还必须靠完善的执法体系作保障。为此,整顿期间,总局党组着力在健全组织体系,在完善运行机制上花气力。目前,总局增设西北、西南、东北3个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的工作正在按照国务院决定加紧进行,加上已有的华东、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长期困扰跨流域、跨行政区划地的环境执法问题将从体制上得到解决。与此相适应,总局内部的执法监管和应急值守职能也作了调整。一个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责任明确、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边整边改、促进业务工作,整改与工作相得益彰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的总局机关同志,上至总局领导,下至普通工作人员,都充分肯定这次整顿的成效。说起最近的工作,思想作风整顿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如数家珍:
——为切实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削减10%的目标,结合整改,总局与7省政府和一些电力企业签订了二氧化硫减排目标责任书,将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作了分解,并召开大气污染防治会议,把减污责任落实到位;
——组织召开了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会议,通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总量,消除环境隐患,促进科学发展;
——为遏制环境事件高发的态势,协调国务院7部门启动了2006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坚决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对目前游离于管理体系之外的建设项目逐一进行了清理,并将对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坚决向违法者说不,对闯红灯者叫停;
——为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国家环境应急管理中心独立运行,同时还充实完善了应急预案。对接报的突发环境事件,都能够迅速处置,没有造成严重的污染危害,把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
“事危则志远,情迫则思深”,时代赋予重任的环保人正从新的起点满怀信心地出发。(本报记者 孙秀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