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邓亚平报道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猫仔山村的农民谢厚忠,时常下意识地脱口而出:“我是演员。”他白天忙农活,晚上在《印象·刘三姐》的“红色印象·对歌”一幕中拉红绸,每月演出收入800元至1000元。
由张艺谋等创作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让无数中外观众陶醉在原生态的诗情画意中。而最开心的,是那些参加演出的当地农民,他们像谢厚忠一样,既过了把当演员的瘾,还能挣钱。
植根大自然的艺术带来丰厚收益
由张艺谋、梅帅元、王潮歌、樊跃等策划、创作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桂林山水为舞台,以流传久远的壮族刘三姐民歌为素材,把自然风光、经典山歌、民族风情等元素,运用写意的手法、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和现代歌乐舞理念加以创新组合,使山野炊烟、漓江浣衣、渔舟唱晚、樵夫放排、顽童牧归等景象交织出诱人的田园诗画,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桂林山水的神韵,具有浓烈的原生态艺术效果。
自2004年3月正式演出以来,《印象·刘三姐》深受观众喜爱,场场座无虚席,主办者只得将原来的每晚演出一场增加到每晚两场。截至目前,观众已超过100万人次,年均演出收入近亿元。演出开始以来,对阳朔的“利好效应”明显。据旅游部门统计,2003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游客留宿人数、酒店床位数、旅游总收入分别为281万人次、23万人次、6102张、2.44亿元;到2005年,这些数字分别上升到近400万人次、60万人次、1.2万多张、6亿多元。
农民也有了加班费
据初步统计,当地农民通过演出、开办餐饮、出租房屋等,每年直接或间接从这项演出获得的收益约为600多万元。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国强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支付给农民的演出费、加班费等就有200多万元。
据介绍,整个项目的演职员共750多人,其中雇请农民400多人,这些农民因角色不同,人均月收入600元至1000元不等。《印象·刘三姐》演出地所在的木山、管家、下莫、田家河、木山榨、白沙湾、猫仔山7个自然村,人口27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在演出中担当拉红绸、点渔火、举旗、水上救护等任务。
田家河村农民徐成玉告诉记者,他和儿子在演出中“点渔火”,他妻子就近摆个小摊,卖点小食品,出租望远镜、雨衣、棉大衣,每年能赚四五万元,最近他家花7万多元建了一栋小楼。
在靠近水上舞台和看台的田家河村,记者看到,这个有53户人家的村子,每户都建了漂亮的新楼,或3层,或5层,每栋花费5万元至10万元不等。村民将多余的房屋出租给了参加演出的员工和参观的游客,一栋楼每年可收入2万元至3万元。
白天务农、晚上演出、收入增多,生活充实
《印象·刘三姐》与参加演出的农民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向他们支付工资,为他们买保险,依法规范管理,对农民演职员的工作质量、劳动纪律进行考核。农民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将一群松散的农民训练成守纪律、讲效率的演员,让这个项目负责人之一的胡庆玲十分欣慰。演出的排练是严格甚至是严酷的,由于野外演出条件差,一个晚上下来,有些演员满手磨出血泡,有的全身被蚊虫叮咬得红肿,个个精疲力竭。抱怨、牢骚甚至撂挑子是难免的,但绝大部分人最终还是坚持下来。2005年7月的一场演出中,音响发生故障,但90位农民演员全部静躺水中,一直坚持到音乐和表演程序恢复正常。“训练有素,可见一斑。他们的‘救场’意识非常到位。”胡庆玲说。
胡庆玲认为,除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外,农民们在演出过程中,还找到了新的事业目标和人生追求,有了新的发展平台和精神境界,这种良好的感觉和心态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
据阳朔镇代镇长容志权介绍,这一带过去很穷,赌博、偷盗、斗殴现象不少。现在大部分青壮年白天干农活,晚上去演出,收入增多,生活充实。
用文化把农民组织起来
《印象·刘三姐》的总策划人和制作人梅帅元,现任广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他对记者说,原生态演出是我们的初衷:把山歌、放排、牧归、渔火、拉网这些场景,编排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心灵震撼力的艺术品,把许多“失落的东西”重新捡起来。让农民演自己,把日常生活变成了艺术,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也展示了个性美和自信心。
阳朔县委副书记周永善说,这个演出地处乡村,但与农民的矛盾却很少,因为它与农民的利益已经融为一体,“这才是最成功之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容小宁说,“打造出更多既有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又有市场效益的文化品牌,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当前的重点课题。”
据新华社南宁7月7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