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创建伊始时,员工不足30人、年市场收入不足2000万元,但是9年后,南京联创科技集团的市场发展已遍布全国30个省,直接从事软件研发工作的科技人员达2000多人,去年总收入超17亿。去年10月12日,神六升空、十运开幕的伟大日子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百忙中来到联创调研,对该公司提出了三点厚望:“创建一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企业精神”。
今年5月刚刚公布的“2006年中国软件收入规模前100名企业”名单中,联创位列第15名,并且已是连续第5次入围软件百强。如今,联创又定下了跻身世界软件企业50强的十年奋斗目标。是什么让一个企业如此迅速地腾飞?记者近日走入联创集团办公楼一探究竟。
20多人“吃掉”大合同
炎炎夏日,当我们坐在家中吹着空调上网时,很少有人知道:电信网络所使用的互联星空系统,正是联创人艰苦创业的智慧结晶。
联创成立之际,正值中国的电信产业蓬勃发展之时。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联创认为计费业务必将会成为电信业务支撑的核心。虽然仅有20几名员工,但找准定位的联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公司还明确提出了公司十年发展目标:用十年时间,把联创公司发展成全国一流的软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企业前十名,收入超过10亿人民币。
“初生”的联创是幸运的。恰逢江苏电信为了发展移动通信,向法国一家公司购买核心计费和业务管理软件。这套软件价格高达1000多万美元,但是开发周期却要10个月时间。为了尽快开通移动通信业务,江苏电信支付40万元人民币,委托联创公司开发一个过渡软件产品。联创十几名软件工程师在电信公司旁边一家十分简陋的小旅馆租下三间房间,吃住全部在里边,没日没夜地苦战,三个月便按时交付。后来,由于法国公司一再推迟软件开发时间,并要求电信部门再追加近500万美元的费用,两年后,江苏电信中止了和法国公司的软件开发合同,全部转由联创公司提供软件开发工作。
在准确预见到电信运营企业多元化竞争的趋势后,联创又成功开发并推出了包括长途电话集中计费系统、本地网计费账务系统、网间计费结算系统、移动电话集中计费系统等在内的通信计费软件系统,并获得了广泛的市场应用。
打赢电信市场“软件保卫战”
如今,家里装个电话都有“白送”的——免收初装费。但是90年代初,电话初装费曾一度飙升至5000元左右。当时正是因为国外垄断了中国的程控交换机领域市场。随后,国内的华为、中兴等企业打响了“硬件保卫战”——研制出了便宜的交换机,让百姓花少量的钱就享受到了“天南海北一线牵”的通信便捷。
联创也曾打响中国电信市场的“软件保卫战”。固话、小灵通、宽带、数据……电信行业市场不仅涉及面很广、用户量非常庞大,而且存在着准确性要求极高等诸多特点。近两年来,中国市场上的各家电信运营商纷纷对自身的业务支撑系统进行更新换代。这就急需要一个“大管家”一样的系统。为了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性高价,2004年4月,联创科技和江苏电信联合组建了一支研发团队,这给了刚到联创不久的梁斌一个创业好机会。
刚进公司4年的梁斌,工号是800多号,算得上是个新人。在南京邮电大学研究通信行业数年的他,在联创找到了自己的天地。经过15个月的奋战,联创于2005年7月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全新的电信BSS系统,价格仅是国外同类系统价格的1/3。今年3月,江苏电信BSS系统工程圆满完成了全省13个地市的推广。而梁斌也被鼓楼区评为“十佳”科技创新个人。
联创为远航配备强劲“螺旋桨”
“人才是企业远航的螺旋桨,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尊重人才,企业才能乘风破浪。”这是联创多年来一直尊崇的人才观。软件行业本是人才跳槽非常频繁的行业。但联创对人才的吸引力,不但吸引了梁斌这样的新人,更让创业时的八成老员工至今还留在公司“打拼”。
多年来,联创着力于培养和吸纳研发人才,特别重视牵头人、核心技术人才的发掘与培养。目前,联创在职员工2000余人平均年龄26岁,其中大学学历以上的就占到95%以上,硕士及博士学历员工100多人。
谈起公司刚刚创办的软件学院,分管公司人力资源的王秋萍副总裁介绍起来,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今年4月份,联创软件学院启动了第一期培训班的教学工作,请公司内拥有至少5年以上开发经验的员工进行授课。公司还将创办联创国际软件工程管理学院。这两所学院计划在3至5年内,系统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端软件人才5000余人。
今年起,联创进入了第二个十年发展阶段,其十年奋斗目标是成为“面向国际,创世界一流软件企业”,2012年前要实现软件收入超20亿美元,进入世界软件企业50强。这次“远航”已经配备起了强劲“螺旋桨”——为了培养人才、保持人才能力的不断提升,联创内部为每个员工都建立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建立跟踪与反馈数据库。公司还设立了联创公司创新奖,建立了产品创新市场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大胆创新,让每位人才都能够有发挥才能的开放式的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黄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