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然:明天不是说是很艰苦的事吗?让他们说得很悬,所以现在心里多少有点担心。
解说:上一周 也就是《我的长征》第七周,全队24名长征队员在广西境内,追随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足迹,从海拔1960米处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高山 老山界,这一周,从广西龙胜县伟江乡里木村出发,《我的长征》要像当年红军一样,从广西进入湖南,再从湖南进入贵州,两次跨越省界,行程173公里,目的地是贵州黎平县的中潮镇,2006年6月19日,广西龙胜县伟江乡的里木村,一周行程从这里开始,里木村有一座无名红军烈士墓,安葬着6位,牺牲于敌人飞机轰炸的红军战士,当年 老乡把他们的尸骨,埋在山上隐秘的地方,1970年,当地政府建成了这座红军墓,这天出发前的仪式,就是祭奠6位无名的红军战士,当年 红军打完湘江战役,翻过老山界,经过这一带时,掉队的人不断增多,甚至出现整排 整连掉队落伍,那时的红军已经是一支,不折不扣的疲惫之师 伤病之师,这支队伍为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红军向何处去,成了许多指战员心头的疑问,红军 正期待命运的转折,这天一早出发时,在队员们和目的地之间有三重高山,31公里的山路上,还可能有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
蒋彬:没事。
孙君安:没事 是吧。
解说:从这一周开始,队伍里有了新的医疗队,他们来自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朱洪阳:小意思了,皮肉之伤。
解说:领队的蒋彬大夫,是桂林有名的中医推拿 按摩高手,队员孙君安的脚,滑进石头缝里扭伤,幸亏蒋大夫在,及时做了处理。
蒋彬:他休息五分钟就可以走,没事的。
解说:傍晚 在宿营地平等乡,队员们看到一座红军楼,这本来是一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侗族鼓楼,是侗族乡亲乘凉和议事的地方,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这周围宿营,国民党派人,在红军驻地放火 焚烧民房,企图挑起侗族乡亲对红军的仇恨,时值冬季 火借风势,整个侗寨很快变成一片火海,这一幕,在许多红军战士的回忆录中都提到过。
当地向导:当时的火势很猛,红军呢 奋不顾身,一人接一人,一桶水接着一桶水递过来,把这个鼓楼给救下来了,那上面还有火烧的痕迹,把这个鼓楼保护下来以后,东面的一片民房也保护下来了,红军走了以后,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我们的红军奋不顾身,为民着想那种精神,把这个鼓楼,原来是杨氏鼓楼改为红军楼。
解说:第二天 队员们告别红军楼,跨越广西 湖南省界,进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半路上 崔永元,还有二十多位来自中央电视台,刚刚从北京赶来的崔永元的同事,在路边等着迎接《我的长征》队员。
队员:崔老师又见面了。
队员:辛苦了。
队员:同志们辛苦了。
解说:崔永元的同事们,组成了“心系长征”活动小组,专程来体验长征,两只队伍会合在这里,一起祭扫了通道县一处红军墓。
队员:来 这有几把镰刀。
队员:直接上手吧。
记者:老家是哪的。
队员:郑州。
崔永元:我们现在向红军烈士墓三鞠躬,悼念红军革命烈士 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记者:一般早上几点钟出发?
邵夏珍:每天是早上五点起床,五点半到六点之间装车 装行李,每人一大包,六点吃饭,然后六点半出发,基本上是这样。
记者:下午几点钟结束。
邵夏珍:到下午的话,一般都是要六点多 七点多,像昨天已经八点来钟了,回来吃了晚饭 再洗个澡,一弄就十点多了,基本上每天走,你看从早上六点半出发,到晚上六点半吧,可能十来个小时,现在就是,我们每走一个小时的路程,大概5公里 五点多公里,然后休息十分钟,就保持这样的,然后走五公里再休息十分钟,以前像咱们都是搞文字工作吧,一天到晚在家就是坐着为主,现在一天到晚就是以走为主。
队员: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队员:列队 在这边吃饭。
队员:上来就吃饭。
解说:在中午的休息地点,几天来,一直不舒服的最年轻的队员,张浩然有点撑不住了。
随队医生:头昏不昏?
张浩然:现在 我现在不昏了。
随队医生:走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行了,还是走到什么时候。
张浩然:就是爬山的时候,往上爬的时候,那个时候感觉特别难受。
随队医生:110 75,还可以。那时候晕倒,是晕倒了吗?
张浩然:没晕倒,就是站不住了。
随队医生:是吧。
张浩然:已经麻木了。
解说:下午 张浩然和队友们一样,完成了这天35公里的行军任务,进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城,在通道县城,全队将休整 参观一天,张浩然得到个休息的好机会,几天之后 他逐渐恢复了,2006年6月21日一早,《我的长征》组委会安排队员们,去通道县县溪镇恭城书院参观,恭城书院 现在是纪念红军,“通道会议”的地方,红军长征在通道时,曾经召开过一次秘密 短暂,而又非常重要的会议,现在 队员们要执行组委会,下达的第八号任务令,了解“通道会议”后,面对镜头介绍这段历史。
当地向导:1934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沿湘 桂交界的黄沙河县,进入我们湖南通道,在通道 按原定计划,是由此北上湘西,与红二 六军团会合的,但是蒋介石在红军北进的路上,布下了重兵,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召开了临时紧急会议。
故事片同期声:我们不能拖着全军去送死,好 我这里搞来几份敌人的报纸。
解说:70年前的通道会议上,当时长期受排挤的毛泽东,获得发言机会。
故事片同期声:敌人在我们前面,布置了一个比湘江还要大的口袋,正等着我们去钻呢。
解说:当时毛泽东主张,应该放弃北上与红二 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把红军进军的方向由北转西,进入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
故事片同期声:红军的生死存亡,就在此一举呀。
解说:通道会议之后,红军避开北面敌人重兵的锋芒,向西进入贵州,避免了湘江战役的悲剧重演,这就是红军长征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
邵夏珍:就从这个会议确定了,晚上7点半左右,中央会议就写了一个,万万火急的电令,通报下面的各兵团,然后要求部队继续往西进,如果往北进的话,可能就被国民党吃掉了,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会议,但是因为它还不是一个,很正规的政治局会议,所以当时没有一个正规的决议,只是形成了一个电文,那么这个电文,为今后的遵义会议奠定了一个基础。
陆昶全: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大家所看到的这座非常陡峭,非常险要的山崖,位于湖南省通道县境内,我们在缅怀通道会议的同时,还发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这个地方。
刘榛子:当年红六军团,在1934年9月的时候经过这里,担任掩护任务的十八师,在山头上与敌人发生了激烈的交火,这时候由于敌众我寡 弹尽粮绝,山头上最后只剩下八位战士,而有几百名敌军,从下面包抄上来,所以八名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英勇地跳崖 壮烈牺牲了。
解说:队员们完成任务后,崔永元邀请大家,在恭城书院,拍了一期谈话节目,话题是如何看待沿途的祭奠仪式。
崔永元:好 咱们今天开始,咱们长征路上的第二次全体谈话,今天谈的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樊朝曦:我指的是没有必要刻意,如果说我们都是为了,跟着老一辈的人一样,老一辈人哭了 我们也装着哭了,心里没有那份崇敬的话,我觉得这更是一种不敬。
董峰:我说很多东西是形式主义,我是朝拜这里面一种精神所在,在湘江之战里面,我当时写了八个字,英雄不死 浩气长存,我觉得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我看到了一种英雄主义的东西,那 到这儿就鞠躬,到这儿就鞠躬,这就叫缅怀了,我觉得这也太草率了,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它对整个长征的命运有哪些改变,知识性的东西,可能比到那鞠五个躬 鞠八个躬,要重要多得多,你事情都没明白呢,你 咣,鞠了一个一百二十度的躬,是呀 我可能鞠躬鞠得低了,这能有什么区别呢,有多少分别呢。
夏桂林:我可能 我还想找董峰说,要去跟他求证的,昨天我们所有的人,就在红星亭,全部在那里打扫,在那里培土,我就发现,就他一个人坐在那边,那就是他的缅怀,所有的人,那我们都是虚伪的,那一百多号人都是虚伪的,就是他是最纯洁的,这就是传承长征吗?就这么沉思吗?你坐 你坐你的好了,我们鞠我们的躬好了,我们心不诚,不诚好了。
崔永元:有矛盾是很正常的,我们看历史也知道,当年中央红军走到这里的时候,矛盾也还存在呢,希望咱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走得更好,而且 能把矛盾,一点一点地化解和解决,需要的就是大家的互相理解和宽容,那现在董峰有没有意向,就是私下再跟夏桂林,做更近一步的沟通。
董峰:那当然。
崔永元:可以吗?
董峰:应该的,我愿意听他讲。
崔永元:那你现在能不能,做一个形式上的东西。
董峰:拥抱一下。
夏桂林:还是好哥们儿。
崔永元:这样最好,对事不对人,就是我们可以拥抱,但是我们的心不是相通的,好 谢谢大家。
解说:自从进入民族聚居地区,像这样按当地民族习俗,举行的迎客仪式开始多了起来,炉溪村小学,是队员们这一天,走了27公里后的宿营地。
叶峰:谁没有 过来,最小的那个,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吗?
学生:长沙。
叶峰:长征,这个字你都认识,好。
查雪琴:工友们 农民们 士兵们,以及一切劳动群众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号召你们武装起来 暴动起来,推翻万恶的地主资产阶级,国民党的统治,这是原稿 是吧?
当地村民:哦 这是原稿。
查雪琴:原件。
解说:在教室外的墙上,队员查雪琴最先看到一份,村民特意展示给大家的,当年红军长征时留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民众书》。
查雪琴:动员全中国海 陆 空军,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收复失地,保持中国领土的完整,与中国民族的独立,共产党是代表我们工农民众,以及全中国民族利益的党,一切先进的觉悟的工人,以及贫苦农民,加入到共产党中来,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哇 写得太好了。
当地村民:这是有一个老人,他是红军长征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在他屋里住宿,就给他一沓《告民众书》,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呢,那个红卫兵来的时候,也给他们拿走几张去了,后来县党史办也来找,也给几张去了,现在就剩这一张 有点烂了,现在是孙子保管的,现在这份原件是孙子保管。
夏桂林:老乡 你好,抽支烟 好吧。
解说:晚上 夏桂林为了这份《告民众书》,独自一人找到收藏文物的侗族老乡,李庆光家。
夏桂林:抽烟吗?抽着玩,我对你一家人包括你祖父,你父亲和你 你们几兄弟,保护这个文物,做出这么重要贡献,我个人和我们长征队的队员,对你表示感谢,我没有其他东西,我再给你一个我们的队标,这是一个,我没有其他东西。
李庆光:谢谢 感谢。
夏桂林:这是表示我们的感谢,再一个我要跟你说明的是,我原来 我是在一个县里面,那个红军第一面军旗,就是在我们县里做的,然后秋收起义失败了,毛主席带着这些人,农工 都是农民组成了部队,上井冈山 然后不断发展壮大,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红军就从这里一路过来,一路过来的,因为我从事过文物保护工作,我做了四年 在县里面的时候,我忘了告诉你,我现在 我是一个警察,我今年50岁 我是江西人,我来自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我是一个穿警服的警察,又是一个老师,我觉得应该把它,放到更好的地方去保护,不知你愿不愿意,因为我要把它,中央电视台的同志给你送到,送到中国军事博物馆,或者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去,它是很重要的一个革命文物,它应该属于国家,当然它是你私家的财产,我希望你能不能捐给我们,我们送到北京,北京会给你发一个证书,你同意吗?
李庆光:同意。
夏桂林:它可以永久保留,它收到以后会发一个证书给你。
当地村民:同意 他本人同意。
夏桂林:同意吧。
李庆光:同意。
夏桂林:那我能不能表达一下我个人的心意,我给一点钱给你 不多,表示我的心意 可以吧。
李庆光:不要 一分钱都不要,我也当过兵,我也知道,我到哈尔滨当过五年兵。
夏桂林:你哪一年当兵。
李庆光:1976年。
夏桂林:那我们是同一年的兵,我们是战友,我也是1976年的兵。
解说:夏桂林请李庆光回到村小学,他们要当场交接,李庆光一家三代保存的红军文物。
当地村民:林队长,现在我就代表我们村,这是我的堂弟李庆光,他是第三代收藏的。
李庆光家人:我现在把这一件宝物,留在这里也没什么,就是把它献给国家,希望下一代的,都能永远纪念我们长征。
林健:谢谢 非常感谢。
队员:慢点。
队员:小心一点。
夏桂林:落款是夏桂林,如果出了问题我负责任。
董峰:如果真是什么一级 二级文物,很简单一个道理,保留在这儿,你那边去做一个穿针引线的工作。
夏桂林:所以你,隔行如隔山就在这里,保留在这里是一天一天会坏,已经坏了,但是通道县那个我们看到,那个恭城书院我们看到是很完整的,文物保护法有一条,每个公民有保护文物的责任,你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保护它,我这里写到其他人,他要求签一个字,你们见证,你们做一个证明,这件事是夏桂林干的事。
解说:夏桂林向队员们,说明了昨天晚上的事,请求大家在他写的收条上签字证明,同时提议大家自愿捐助慰问金。
夏桂林:我感觉到他家里还很贫困。
队员:我给你写上了,现在没钱。
夏桂林:没事。
查雪琴:挺不容易的,他们三代人保存下来。
李长晏:其实这是对红军情结的,我们的一种缅怀,我觉得这是,它的价值多少,是放军博,还是放普通的县级博物馆,都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去做这件事情,我们心里边有这件事情,这是最主要的。
队员:五百五十五块七毛。
夏桂林:好了吗?抓紧时间。
解说:抓紧出发前的时间,全队去李庆光家慰问,可是到了那儿,李庆光却出门割草去了。
夏桂林:割草去了,那我们怎么弄,还是交给他家属。
队员:就不等了吧。
夏桂林:不等了吧 麻烦你。
队员:夏老师这还有一个礼物,还有一个小红旗,我们把这个小旗子一起给他吧。
夏桂林:那我们就到这里吧,你是李庆光他爱人吧,你是他爱人吧,就是那个文物是你家的吧。
李庆光家人:哦。
夏桂林:就是捐给我们,他说要张收条的,老李说要张收条,我们打的收条,要给他,他要的,老李要的,这是一张收条,这个是我们给你家进行慰问的,我们队员给你家慰问的,我们队员自发捐的一点钱。
李庆光家人:那个不能要。
夏桂林:慰问你们 你们家生活很贫困。
队员:这是所有队员的一点心意。
夏桂林:一点心意,再这个旗子也给你。
队员:拿着吧。
夏桂林:你代他转交 好吧。
当地村民:那个钱你们收起来。
夏桂林:不 这是慰问款,你要搞清楚这是慰问金,我们队员一块一块凑起来的,他的生活很贫困,我们看了,买点化肥 买两件衣服,买点吃的 买点水果 只能这样,我们到这个小店也买不到。
当地村民:这怎么好意思呢。
当地村民:我不认识他们,我跟他们不是一回事的,不要,不要钱。
邵夏珍:你看我再跑回去,我赶不上队伍了,大嫂不能这样,我们到人家作客,我们都要买点礼物 是不是。
当地村民:不要,不行。
邵夏珍:大嫂 真的,我们还要走35公里的路,大家一点心意。
当地村民:不要。
邵夏珍:你听我好好说,不是 是大家一点心意,真是的 你一定拿下,否则我们没法走路了,否则我们过不去,我的妈呀,真是,给你。
夏桂林:能不能理解我们。
当地村民:对 我能理解。
夏桂林:好吧,麻烦你 拜托你了,等我们走了以后,你晚上给他,不然我们走了十里他又追上来。
当地村民:好。
夏桂林:晚上你不知道我们到哪去了,我们走长征路去了,晚上给他 好吧。谢谢你。
当地村民:谢谢。
解说:离开炉溪村那所小学后的两天,一共41公里的行程,多半都是在这样的乡级公路上行走,这段路程把《我的长征》队员,从湖南带进了贵州,这一路 夏桂林越来越沉默,他很少和其他队员走在一起,后来 他干脆走在队伍前面或者后面,保持着一段距离,夏桂林来自号称“火炉”的南京,但是现在,他的心情似乎比南京的炎热,还要让他难以忍受,明天还有31公里的山路,就能完成《我的长征》,第八周的行军任务,只要仍然是,《我的长征》中的一名队员,夏桂林就一定能翻过,自己心头那座炎热的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