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到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去年底,在三峡库区(重庆)经济发展暨金融服务高层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周小川曾为重庆的发展出谋划策。
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中,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的轨迹就可充分佐证这一点。
成绩
去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其来源只有12%左右来自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其它都来自金融机构和国内外的资本市场。而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万亿元,其中银行的信贷支持约占30%。
还有以下一组数据:截至“十五”末,重庆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约3800亿元,是2000年末的1.9倍。按常住人口2800万人计算,人均贷款余额近1.4万元,高居西部第一。
“较高的人均贷款余额说明一个地区使用金融资源的效率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好。”重庆市社科院有关专家认为,目前重庆市金融机构的存贷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吸引了其他地区金融资源的注入。而一个地区吸引的贷款越多,说明金融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强,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据了解,在3800亿元贷款余额中,有近五成是中长期贷款,其中相当部分投放到市政基础公共设施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中,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同时,个人消费贷款快速增长,占比达到11%,较1999年末增长了1倍多,成为信贷投向优化的亮点。
此外,全市金融机构在助学贷款、农村小额信贷、信托贷款等方面也取得创新和突破,金融机构配置资源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全市银行业通过剥离、核销等手段大幅减少存量不良资产。截至“十五”末,全市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下降到8.9%,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
目前,重庆市已基本形成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并存,外资银行重庆分行为补充,功能齐备、分工合理的银行组织体系。这无疑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拉动了重庆市经济总量的增长。
机遇
目前,重庆经济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已经步入协调发展的快车道,作为国内外特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地位得到显著提升。重庆市社科院有关专家据此认为,在“十一五”期间,这些因素都有利于重庆银行业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政策来寻求发展并吸引中外金融机构有序进入。
“不仅如此,重庆特殊的经济区位优势也将为银行业带来发展机遇。”重庆银监局局长洪虹说,三峡库区和西部惟一直辖市的特殊地位,将使重庆得到中央政府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有力支持。而重庆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也将因此转化为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合作、辐射西部特别是长江上游地区的广阔前景。“十一五”期间,重庆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效果必将更加明显,重庆经济活力将得到空前增强。在此过程中,企业、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将出现显著增长,从而加快推进重庆银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她认为,最近几年间,重庆市政府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壮大地方金融机构,成立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并出台文件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等措施,也为“十一五”期间重庆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未来
“在‘十一五’期间,重庆银行业还将加速助推重庆经济的发展。”洪虹详细描述了这一蓝图。
一是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扩大地区金融总量、增强区域金融聚集能力、辐射能力和调控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做优做强市商业银行、市农信社、万州商业银行,壮大地方金融机构的实力,强化金融调控能力。
二是优化信贷结构,促进重庆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地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进程。“十一五”期间,银行业将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加大信贷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优化信贷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期限结构,逐步改变信贷资金过度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的现象。调整信贷产品结构,加大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的信贷投入,加大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企业的信贷投入。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信贷消费。满足重庆经济结构调整中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中的金融服务需求,推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三是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发挥农信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利用其网点多、贴近农民的优势,创新服务产品,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加大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的投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探索试点小企业贷款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主导银行功能。做好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工作,从制度设计、产品开发以及服务领域方面,解决农村资金返还农村的问题,使其成为支持“三农”的一支金融新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