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贺临
刚刚落幕的哈尔滨市第十届再就业招聘大集规模、成效突破去年纪录。一个招聘大集能吸引近10万求职者和700多家用工单位参加,近4万人在大集上签订用工协议,其品牌效应凸显:哈尔滨市再就业招聘大集已成哈尔滨市再就业工程标志性活动。
一人下岗,全家犯愁。再就业牵动千家万户的安宁与稳定。已经连续举办十届的再就业招聘大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哈尔滨市就业市场第一品牌的公信力,架构起一座连接政府、用工单位和下岗职工、待业人员的再就业金桥。
品牌之桥:招聘大集声名远播
哈尔滨市再就业招聘大集并不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品牌。10年大集,品牌在其自身的完善中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也在其中逐渐彰显。
“招聘大集绝不搞花架子,不整景。”10年前筹备首届招聘大集时,发起单位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这一动意,成为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哈尔滨开发区、市城管局等其他主办单位的共识。
“招聘大集”这一活动名称也是主办方精心策划的结果。再就业招聘冠以“大集”之名,就是要体现人本理念,传递一种亲和力,从而让百姓认知。
据主办单位介绍,受当时劳动力市场非正常秩序的影响,10年前搞第一届招聘大集时,用工单位报名并不踊跃,参加首届大集的183家用工单位约有半数是主办方硬“拉”来的。结果,招聘大集没让参与者失望。
权威、公益、高效。第二届大集用工单位猛增到443家,第五届达到571家……每年参加大集的用工单位数字都在增加,用工协议签订数量也逐年递增。今年第十届招聘大集上签订的用工协议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8676份。再就业招聘大集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做大做强。
创新之桥:十年大集变中求新
招聘大集年年办,年年大集各不同。10年大集,它的生命力正在于此。
超前谋划,精心组织,招聘大集紧紧围绕政府的再就业工作难点、重点,每年推出一个新主题:1997年首届再就业招聘大集,创下一次招聘活动主办单位、用工单位、求职者、就业人数、前来采访的新闻单位等5个“最多”;1998年招聘大集上推出企业现场义卖,所得全部捐赠作为再就业工程基金;1999年招聘大集首设乡镇企业招聘专区;2000年招聘大集突出高新技术人才招聘;2001年招聘大集外地企业首次参与;2002年招聘大集解决技术工人岗位供求不平衡的矛盾;2003年招聘大集寻求“4050”问题突破;2004年招聘大集配合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展创业培训;2005年招聘大集侧重营销岗位;2006年招聘大集开拓就业新领域,倡导技术就业、知识就业和理性就业。
招聘大集是一座桥梁,它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用工单位,一头连着下岗职工、待业人员。以招聘大集为引导,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实现有效对接,再就业市场步入良性循环。
观念之桥:催发就业市场质变
招3名保管员,却有400余人应聘,这件事发生在10年前的首届招聘大集上。当时,万余简单工种用工岗位占招聘岗位的70%。而在今年的招聘大集上我们看到,技术工种、中高级家政服务等专业技术岗位占招聘岗位的50%以上,以前那种求职者底气不足不敢靠前的情况少了,甚至有的人才型求职者在现场打出“年薪招牌”。一家公司在今年大集上,打出“专招中年人才,女性优先”的广告。招聘人员说,中年女性工作经验丰富,做业务可信度高。经过十年大集的锤炼,再就业市场变得更加丰富、细致和专业化,而不再是以往以用人单位为主的“聘方市场”。
如果说10年招聘大集促成20余万人再就业令人欣喜,那么更加可喜的是,10年间,通过招聘大集这座桥的双向调解,用工单位和求职者不断转变各自用人观念、择业观念,从而实现接轨。
以市场为导向,观念的转变催发就业市场质的变化:以前用人单位对下岗职工存有偏见,视其为“包袱”,如今认可下岗职工为人才“富矿”,再就业工程推进难度小了;以前用人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设定招聘年龄“死杠”,如今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定条件,不限年龄的岗位越来越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更合理了;求职者从抢干简单工种到抢干技术工种,下岗职工通过参加就业培训提升职业竞争力的意识增强了。
延伸之桥:招聘大集永不落幕
哈尔滨市再就业招聘大集一年一届,而再就业工程任重道远。招聘大集毕竟只是再就业工作的一种方式,但其力担社会责任的宗旨将贯穿再就业工作始终———横向延伸、纵向延伸、深度延伸……招聘大集永不落幕。
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介绍,如今哈尔滨市几乎天天有招聘会、月月有各种各样的招聘大集。一年中大大小小招聘会达200多场。招聘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中小企业招聘大集、高新技术人才招聘大集、退休人才招聘大集、进城农民工招聘大集、社区服务招聘大集等各种再就业招聘大集层出不穷,主办单位既有各级政府,又有民办中介、群众组织等社会力量。
在再就业招聘大集的带动下,“送政策、送岗位、送项目、送服务”,集岗位开发、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指导、信息传递于一体的再就业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一个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再就业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