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为何成为儿童健康杀手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7-11 0:51:55 ·来源:新京报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起到公开信息和监督市场的作用,而不能坐等厂家上门接受监督或者消费者上门求教。
根据2006年中国儿童用品市场研究报告,我国儿童用品市场将以12.4%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其中童装每年的增幅约为16.7%,不但年均增幅最大,而且也是儿童用品市场总规模中占据份额最多的门类,有近300亿元之多。可是在童装市场迅速增长的同时,一种危险也在悄然增加。
据7月9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许多含有有毒甚至致癌物质的童装上充满鲜艳动人的图案,这些都是用非安全型涂料加工而成,而这些涂料一般是用在皮革、塑料甚至外墙上。
实际上,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401-2003《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就有“甲醛含量”等相关标准的规定,但是这样的强制性标准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强制执行。据首都儿研所的统计资料显示,由劣质儿童用品导致的悲剧占到5%以上。其中童装和婴幼儿服装面料中甲醛超标现象的普遍存在,成为儿童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
童装成为儿童健康杀手,这样的局面是谁也无法接受的。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厂家见利忘义的因素,也有原料厂家以次充好的因素,甚至有消费者贪图便宜购买劣质产品原因。不过,除了这些因素之外,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监管部门的缺位所造成的监管漏洞。
消费者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无论他们的知识水平高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可能具备有毒物质的检测能力。即使是具有检测能力,也难以判断哪些物质是有毒的,什么情况下毒物是在安全的范围内。
而且,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消费环境中,消费者在消费时肯定默认购买的产品是合格的和安全的,否则这样的社会就没有安全感可言。因此,防范有毒童装的社会危害,不可能指望通过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来实现。
而厂家都是逐利的组织,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情况下,只要能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厂家就会尽最大的可能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由于绝大部分经销商和消费者无法判断其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在厂家和经销商、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销商和消费者大都会选择便宜的产品。这样,劣质有毒童装反而容易占领市场,而质量高的童装有可能因为成本过高丧失竞争力。
因此,政府监管部门作为代表公共利益的群体,必须担负起产品质量检验和质量信息公开的职责。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如果没有外部干预,市场竞争的最后结果就是劣质产品战胜优质产品。目前的童装市场上,正是存在着一些政府监管部门的缺位,从而形成监管漏洞,不能及时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和向消费者发布质量信息,才导致劣质有毒童装横行市场。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市场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由厂家向消费者发出产品质量的信息,这样优质产品才能与劣质产品区别开来,消费者才会根据产品质量信息来改变购买选择。不过,厂家发出的产品质量信息必须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鉴证后公布的,否则质量信息公布了也不会起作用。而在目前,政府监管部门作为代表公共利益的群体,是惟一能够进行信息鉴证的第三方。如果监管部门能够对厂家产品进行检验,并公开发布或者授权厂家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就能够改变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从而改变劣质产品和优质产品的竞争结果,最终将劣质产品驱逐出市场,达到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的目的。
总之,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起到公开信息和监督市场的作用,而不能坐等厂家上门接受监督或者消费者上门求教。特别是在中国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独立公正的质量鉴证中介机构还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更加需要依靠政府监管部门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才能真正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
周城雄(中科院博士生)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