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至27日,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晋城召开。与会代表耳闻目睹了晋城市关工委带领“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破解“三失”(失学、失业、失足)难题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入调研有的放矢关心下一代工作,首先要贴近青少年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实际,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找准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晋城市关工委在2001年,用10个月时间进行了5次大规模专题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青少年总体情况是好的,但许多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亟需关注和解决。通过调研,晋城市关工委得出一个结论:失学、失业、失足“三失”问题,是当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热点、焦点、难点,要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点。于是,他们理顺了关工委工作新思路,决定使精神关爱和帮扶救助相结合,发挥“五老”作用进行联户帮教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解决贫困孩子上不起学,弱势群体就不了业,青少年失足犯罪率高的社会难题。
围绕重点大胆创新关心下一代工作对象多,涉及面广,怎样突出工作重点,选准突破口?晋城市关工委在实践中探索了以下模式。一是探索解决“三失”问题的新路子。晋城市关工委与市教育局、劳动局、综治办等共同制定了《关于开展扶贫助学的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城乡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并在全市开展了救助百名特困生、帮助百名弱势青年再就业和帮教百名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失足青年的“三个百”活动。“五老”捐款资助特困生780名,带动了全市扶贫助学活动的开展,使全市2千多名特困生、6千多名贫困生无一失学、辍学。二是创造性地实施“两只羊”和“一头猪”扶贫助学工程。2003年,晋城市关工委在泽州县进行了“两只羊”扶贫助学试点,由老同志集资买羊,无偿供给特困学生家庭喂养,同时提供技术指导。这既能解除孩子上学无钱的燃眉之急,又是长远脱贫致富之举,深受群众欢迎。目前已解决了1420名特困生的燃眉之急。在抓好“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基础上,市关工委又同泽州县晋宏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建起了占地1.6万平方米的万头养猪场,启动了“一头猪”扶贫助学试点工程,5年可帮扶2千个贫困学生家庭。三是全方位营造育人新环境。2003年,市关工委了解到一些农民工子女因户口问题和市区幼儿园不足等原因导致入学困难的问题后,立即起草报告请求市政府资助办一个关心下一代培训中心。市里经调查核实,先后特批50多万元,支持关工委办起了全省第一所关心下一代培训中心,每学期招收幼儿近200人。市关工委还发动“五老”捐资助教,兴学育人。泽州县退休干部成济武开办的小东沟煤矿,先后捐资950多万元,修建了4所新学校,并资助贫困大学生36名,救助中小学生120余名。李璞等6名老教师联合创办的晋城市崇实学校,不仅解决了2千名孩子的入学问题,而且还安置了112名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同时,他们还实施了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工程,成立了中小学生校外辅导站、校园周边环境督导队、“五老”网吧监督员等。晋城市关工委成立10年来,先后被中央综治办、团中央、司法部和国家关工委授予各类荣誉、颁发各种奖励10余项,受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表彰20余次。在晋城市,“关工委”3个字也是家喻户晓。凡涉及到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的事,人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找关工委去。”本报通讯员张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