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宣武区邮政投递局永安路投递员韩伟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十分融洽。本报记者戴冰摄RJ193
6月的北京正是暑热来袭、骄阳似火的天气,作为一名邮递员,韩伟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在城南宣武奔波往返10多公里。16年累计9万多公里的行程,韩伟既送信又送“心”,向用户送去了一片真情,把爱带进了他平日里穿梭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
他自己设计、自费制作的名片上印着“共产党员韩伟”,单位电话、手机、家里电话一个不少。他把名片发到了邮路周边的每一个用户手中,长长的邮路上,一张名片把党员与群众的距离拉得更近。
34岁的韩伟,1990年高中毕业来到邮局,是宣武区邮政投递局永安路投递部的投递员。他创造了“投递邮件400万件无差错,消灭瞎信2万多封”的业务佳绩,被誉为“京华邮路的暖心鸿雁”。2001年,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被国家邮政局评为“全国十佳投递员”。
永安路投递部服务于北京老城区南部的繁华地带,东临昔日老天桥,西接一条条古老的商业街,南望景色秀丽的陶然亭,北对笔直宽阔的两广路和古色古香的琉璃厂。对于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6个年头的韩伟来说,长长邮路上的车辙记载着他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一天上午,韩伟为禄长街一户人家送信,他刚要把信放入公用信箱,可一看是拘留所寄来的,是让家属探视送钱、送衣物的通知。他心里一动,“这种事收件人准怕让别人知道,咱当投递员的,一定要尊重人家的隐私。”就这样,韩伟直接把信送到收件人手中。“儿子被拘留了,就怕街坊和家里的老人知道,一直说孩子出差了。没想到邮递员这么细心,想到我们心里去了。”收件人百感交集地说。以后有这家的来信,韩伟都会主动送上楼。
“送一封信对邮递员来说或许不算什么,关键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用户着想,让他们感到方便,感受温馨。”这句话本是韩伟的口头禅,在群众看来,这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工作无私奉献的承诺。
要通过自己的周到服务,使群众感到方便,确实也给韩伟的工作增添了不少“麻烦”。韩伟工作的十几年间,北京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他所在的宣武区是个老城区,很多居民都住在平房和大杂院中,这些人遇到房屋拆迁就要搬到其他地方。不少用户在拆迁后没有及时将变更后的地址通知寄件人。韩伟把为用户妥投每一封信当作自己的“天职”,从不轻易退信。他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走访居委会、派出所和居民,有时为了一封信他要找十几个居委会和百十户居民。他还建立了《拆迁用户联系登记本》,对迁走的居民寻踪觅迹,让尚未搬迁的居民留下电话或待迁的新址。
投递是邮政服务网的最后一个环节。韩伟的目标就是要克服一切困难,尽最大努力使“死信”复活。
2004年初,韩伟遇到一封国外寄来的邮件,地址是“永内东街7-401”,可他服务的区域内包括永内东街的三个小区,带“7”字的楼就有十几幢,面对这样一封地址不详的“瞎信”,按规定是可以退回的,可是一想到收件人可能正焦急地等待着这封来信,于是他连续三天下班不回家,爬了十几个单元的四层楼打听收件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收件人看到信后竟高兴地跳了起来,说邮件里是国外一所大学的报名表。
十六年来,韩伟以“心系用户,服务千家”为己任,根据自己多年的投递经验,总结出了一套“三心、四多、四到”的投递方法。三心即真心、耐心、细心;四多就是多学、多问、多想、多听;四到则是报刊邮件妥投到,寻找瞎信真情到,孤老病残特服到,用户需求随时到。RJ2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