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初 霞
在日前召开的市政协十届十七次常委会上,围绕“大力发展哈尔滨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议题,政协委员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在建言献策中,委员们达成共识:要把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动哈尔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从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入手,全面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
引导合作组织组建纵向和横向行业协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39个,绿色食品标志160个,有机食品标志86个。其中,阿城市的亚沟黏豆包协会已注册6个品牌;阿城市黄土岗的笤帚协会产品出口日本,还涌现出木兰的柳编、巴彦的猪、五常的大米、双城的奶等一系列品牌。
市政协委员郭威、邹心东认为,为更好地推动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发展,只有创农业名牌产品,才能不断增强哈尔滨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两位委员建议,倡导名牌化,要引导合作组织根据市场需要和订单要求,把科技创新和推广实用技术全面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加快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
委员建议,要通过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促进名牌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要引导同一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建纵向和横向的行业协会,注册和使用同一产品品牌,做大品牌规模。要强化品牌意识,鼓励和支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商标、申请绿色认证和专利。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市政协常委、市民建会员李佳男认为,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委员在调查时发现,目前哈尔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合作形式由农民之间的合作逐步向农民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相互联合转变。截至2005年底,全市依托龙头企业组建的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达数十个,与龙头企业链接的农户达10余万户。如尚志市苇河养蜂专业合作社带领268位会员,依托资源优势,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不断提升。他们生产的蜂蜜、王浆、花粉、木耳等八大系列180余种产品,年销售额千万元。
李佳男认为,当前哈尔滨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关系,整体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建议政府设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引导资金,并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各项农业资金支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项目建设,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建设。银信部门要积极开展支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确认制度,规范登记管理办法,降低“门槛”。
李佳男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把着力点转到宏观协调与规范服务中来,同时引导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从实际出发,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围绕当地资源和主导产业,为其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多种形式服务,对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市政协常委霍玉夫认为,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人是最关键的,推动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据了解,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平均只需两年左右,而在我国至少需要6年左右时间,这就是因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结果。据统计,2005年哈市有农村劳动力245万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占49.3%、小学文化程度占31.1%、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高中文化程度只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瓶颈”。
霍玉夫建议,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成为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生力量,这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的有效途径。
要发展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这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就业、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治本之策。职业学校的招生重点应该由城市转向农村,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比重,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让更多的农村青少年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农村办好综合高中,设置实用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以便毕业后即使不能升学,也有机会尽快就业。要在农村推行就业前的岗位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就业培训网络,全面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