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趁着习习凉风,姜师傅坐在山塘古街上乘凉。一年前的这天,他正在店里忙得不可开交。他说,去年这阵子,这家名为“小城故事”的餐馆一个晚上的营业额就能达到两万多元。如今,这个房子已经空关半年多了,开张遥遥无期。 姜师傅说,改造过后的山塘街,度过了一年的“黄金期”后,他担心这条街正在衰败下去。
姜师傅的担心不无道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长钱锦华证实,如果没有美院的经济支撑,这家年画社很难栖身山塘街,因为客源太少。牛牛盲人按摩店的老板也正与开发商产生摩擦,客源收入与房租支出已经超出他的承受能力,他已经拒付房租。
山塘街,作为苏州最古老的街巷之一,其180米试验段改造以来,正经受着商业运营不力的严峻考验。她该何去何从?人们对此看法不一。
文化招商成果不乐观
2004年8月,改造一新的山塘街180米修复保护试验段工程新妆面世。这段街区延续了山塘街的商业传统,原来的居民住宅全部改建成仿古商铺,当地有关政府部门与开发商引进了一批特色文化商店。其中,除传统的刺绣、桃花坞木刻年画、渭塘珍珠等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商家入驻外,被外界炒得沸沸扬扬的官邸酒吧、小城故事也顺带着歌手孙楠的名气,进入山塘街开张营业。
2005年的夏天,山塘街出现了酒吧集聚、市民纷纷涌向山塘街消暑纳凉的热闹景象。而山塘美食节、百花节的开幕,也一时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2006年7月,改造成型的山塘街出现了这样一幕:北方人姜师傅无聊地坐在山塘河边,他和另一名男子聊着天,看管着两幢空荡荡的房子——“小城故事”和“官邸酒吧”。官邸酒吧已经关了近一年,他说这家酒吧跟房东打了场官司,赔到了一笔钱。小城故事餐馆本来生意不错,无奈两个投资方发生了意见分歧,就把这儿的餐馆关门了,目前只有十全街上一家还在营业。
姜师傅对这样的状况并不觉得意外。他说,靠广济桥边上的那家severnclub酒吧更惨,生意还没有他这边好,经营了一年多以后,前两个月关门大吉了。如今,这家酒吧的家当都已搬空,时常有人来打听盘下这家店的价钱,但看到山塘街现在的冷清样子,大都打了退堂鼓。现在,官邸旁边的一家越南餐馆也是勉强支撑着,还有两家小酒吧有点老生意,不过都赚不上钱,晚上有十几个客人已经算是不错的生意了。
据苏州市环保部门和消防部门的消息称,severnclub的停业与其噪音扰民有直接关系,周边居民曾无数次致环保部门要求进行干预。而消防部门认为,官邸酒吧一直没有通过消防检查,该酒吧使用老房子进行营业,存在诸多消防隐患。此外,蹦迪等娱乐活动不适合在木质结构的房子内进行。由于受到多方限制,山塘街上的娱乐行业逐渐吸引不了年轻人了。
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长钱锦华说,他们的年租金是7万,与其他地方的门面房租金相比,山塘街的租金并不高,但商家还是经营不下去,这还是人气的问题。尽管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搞活人气,但这条街缺乏吸引外地游客花钱的拳头产品,也没有满足本地市民消费的商品。照这样下去,政府部门当初的文化招商设想,有可能成为空想。
试验段工程初现端倪
从2002年冬天开始,七里山塘从石路一端渡僧桥至广济桥,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保护性修复工程,这段长180米的工程被定位为“试验段工程”。
针对这个说法,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一位长期从事民间文化研究、保护的人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介绍说,山塘试验段保护性修复工程,是苏州古城风貌保护的第一号工程。这种古街坊的局部性改造,在苏州城建史上,前无经验可循,后有来者要追,只能摸索试验而行。这位人士解释说,山塘街180米改造范围内,从通贵桥经渡僧桥,至阊门,沿街沿河无不体现了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尤其从通贵桥上看水乡风貌,两岸尽枕河的风景一览无遗。此外,集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建筑特色的玉涵堂扛起180米“一只鼎”,精华之气令人向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山塘街根本不是一座江南小镇的缩影,它不仅承载着中国近代商业史的兴衰,也浓缩着中国从内河时代走向江海时代的变迁。山塘街的兴盛,是中国农耕时代小农经济贸易形式的代表,它的衰败,也是工商业崛起后的结果。
在改造之初,这位专业人士设想了山塘街的商业开发模式。他说,保持姑苏人家的民风是山塘街旅游开发的一道风景线,居民完全搬出山塘街并不现实,180米试验段之外,保留原居民,分段体现山塘整体风貌,比较切实可行。他提出,山塘街修复改造,是否能吸引住人气,是考验山塘街成败的最高标准。
如今,山塘街的改造成果,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长王景慧的话说,根据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不能都像周庄,搞得商业味太浓。政府对其改造的进程,可以是渐进式的,对原居民的生活条件给予适当改善,用各种方法对近代建筑进行合理利用。他认为,山塘街改造在民居保护与利用上,做得很好。此外,对于山塘街的招商之举,中国历史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谢辰生毫不留情地指出,城市建设对历史名城的破坏太大了,尤其是不恰当的商业开发,破坏了城市局部的风貌,这种破坏性是毁灭性的。他认为:“一定要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和世界遗产,作为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生活着的山塘最有前途
这是记者在山塘街采访时遇上的真实一幕。晚上八点多,通贵桥下一扇子店营业员对记者说:“我们店里的扇子很好卖,你要的话,可以便宜一点卖两把给你。”等记者一转身,电话那头正好老板来询问生意状况。这位营业员嘟囔着回答:“好不容易来了两个影子,又走掉啦!”
这是山塘街诸多商家的真实写照。
从山塘街广济桥往北走,与180米试验段内商家林立、顾客稀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晚上八点多,这里还是行人熙熙攘攘,日杂铺、水果摊灯火通明,乘凉的人三五成群,一派热闹的生活场景。
一位在山塘街住了50多年的好婆说,她最喜欢这儿出脚方便,买东西也容易。在她眼里,山塘街上的东西都应该是老百姓买得起的东西。她说自己没文化,也不懂文化招商是啥东西,她觉得文化人现在不住在山塘街上,有钱人也不住在山塘街上,没有这两种人住在山塘街上,靠外地人和本地居民来买有文化的东西,卖东西的人总归要亏本的。
苏州一位民间人士李先生对此发表看法,他认为生活着的七里山塘最耐看,也最有发展前途。李先生说,自从太平天国战乱,一把火烧了山塘街后,七里山塘就失去了辐射四方的商业中心地位,退化成了山塘周围居民的一处生活乐土,沿街的店铺,都是为了满足山塘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存在的。虽然看起来有点档次低,有点脏乱,但是充满了温暖的市井气息。
一期改造时所定的方针,一是把老居民全部迁走,二是把沿街房子都改造成店铺。改造后的山塘,商业档次提高了,街道干净了,但是失去了原本的市井气息,变成了一处仿冒古镇的景点。原本应该是一处历史文化价值高于古镇,景观价值也不输于古镇的独特历史街区,却因为改造定位的失误,变成了一处尴尬场所。庆幸的是,山塘二期改造工程,开始修正一期工程的思路,花费巨大、伤害山塘市井气息的大拆大改做法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温和的小幅度的改造,保留大部分居民,这种修复方法深得民心。
本报记者 姚萍娟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