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灾难意识
■本报记者 庞皎明
“因为各种原因使得我们在唐山大地震前的临震预报没有得到重视临门一脚没有踢好导致功亏一篑这是地震工作者的毕生遗憾。”2006年7月10日下午,中国地球物理协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耿庆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对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浩劫感到惋惜。 “如果我们之前的防灾减灾科普工作能够作好,唐山人民或许能减少伤亡。”
“唐山大地震灾难深重,我们不应该重演这样的悲剧。”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对记者说,为了避免灾难,加强对国民的灾难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新唐山人”的地震灾害观
“在经历了造成巨大灾难的地震后,唐山人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地震灾害观。”
灾害社会学专家、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王子平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这种“科学的地震灾害观”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地震是可怕的灾害”、“地震发生时人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减轻地震时人员伤亡的关键是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
第一,“地震是可怕的灾害”是地震灾害观的基础。它的形成源自古代,唐山大地震为世人提供的新认识,是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到地震灾害的立体性和全方位性:它不仅会伤及人,而且会破坏社会;不仅会毁灭物质性的生存条件,而且会损坏社会性的生存条件;不仅会严重影响到灾区人民当前生存,而且会使灾区社会和人的长远发展受到阻遏;即以对人的伤害来说,它不仅会造成人的生命的丧失,而且会损害人的心理与精神世界。
第二,“地震时人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则反映了对于人与地震灾害关系的新认识、新观念。以往人们认为,在地震面前人是完全被动的、只能消极承受,几乎失去了任何保护自己的可能和机会。研究表明:即使在地震发生、房倒屋塌的情况下,人依然有着生存空间,有着防卫和保护自己的可能。尽管这“空间”极小,“可能”极少,但的确存在着。这里的关键在于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及发生后能否采取及时、适当、有效的避险和自救行为。唐山地震中,在被统计的974例幸存者中,有258人采取了避险措施,其中183人取得成功,占72.9%。“人在地震灾害面前并非完全无能为力。这是地震灾害观的一大飞跃。人的主体性、人在地震灾害面前的地位提高了起来。”王说。
第三,“关键在于用科学知识武装人自身”这是在牺牲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之后得出的珍贵历史经验。唐山人在地震发生时有一部分人采取避险措施,并有一个不大的部分取得了成功。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拥有一定的地震科学知识,并在地震前或地震发生当时采取了合理的避险与自救行为。对唐山地震时观察到宏观前兆的509人的调查表明,地震时处于清醒、半清醒状态的占33.8%;地震前已经得到某种程度关于地震消息并采取避险措施的人占75%,而这部分人的文化程度与其行为有着明显关系。据调查,具有初等、中等和高等文化的人中,采取避险行为的比例分别为61.6%、70.0%、84.3%。可以看出,这一比例是随着人的文化程度而提高的。
灾难意识教育前的准备
在唐山,除了有一部分市民如王子平教授所言,形成了科学的地震灾害观以外,还有许多市民对如地震、水灾甚至火灾等灾难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灾难来了也跑不了”,“认识这些灾害有什么用?”面对记者的采访,不少的唐山市民显示出对唐山大地震,以及类似于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难的冷漠。
“对历史灾难的冷漠,暴露的是国民灾难意识的缺失,但这一板子不能完全打在民众的身上。”金磊说,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过去所发生的经验教训,而这部分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和专家来完成,我们应该站在城市安全的角度,去审视过去可能存在的缺陷。
首先,从应急管理的角度,认真总结过去没有总结好的灾难的经验教训。“我们以前认真总结过灾难吗?”金磊说,虽然,“灾害未知”是一个科学常识,但认真总结灾难,避免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破坏是一项应当进行的工作。
其次,灾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金磊介绍说,除了活跃的活火山以外,我国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可能出现的灾害,我国灾害品种齐全是一项基本国情。然而,这个国情往往被有关政府部门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掉了,由于得不到重视,相关的宣传教育也就难免置后,国民对灾难的认知贫乏,灾难意识不健全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千万不能丢掉了“安全防范”的车轮,我们既要发展,也需要安全。这种安全防范,并不仅仅限于如地震这样的灾难,城市里可能出现的火灾水灾等灾害,也需要人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要想国民树立良好的灾难意识,以上这些因素都需要有关部门认真考虑这是进行灾难意识教育的前提。”金磊说。
面对灾难的省思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耿庆国和金磊两位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像“7·28”这样的日子,应该定为全国性的“防灾减灾日”。
“虽然,目前我国也有各种形式的防灾宣传日,但往往都是流于形式。我们需要像唐山大地震这样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专家说如日本、美国等国家都会选择在大灾难的纪念日里举行活动以警示国民,马来西亚更是选择在12月26日(这一天马来西亚多次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作为全国的“灾难意识日”,中国作为一个灾难多发的国家,不应该少了类似的纪念日。
如何才能作好灾难教育,我们需要怎样的灾难意识?两位专家给出了他们自己的建议。
耿庆国教授的建议有三条。
其一,应该健全完善防灾减灾的立法工作,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从理论上讲,灾害的发生都是有一定前兆的,对于灾害我们应该加强预防(预测)工作。“落实这一点,要有问责制的支持。”耿志国说。
其次,向民众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的知识不可或缺。只有民众都掌握了面对灾害的基本常识,灾害来临时人们才可能做到有备无患,减少损失。
最后,需要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具备灾难意识。“灾难,尤其是大的灾难往往需要全民族来面对。“现在,中央的领导对灾难都十分重视,我们还需要底下的各级官员重视起来。”耿说。
“我们现在都在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从另一个侧面来讲,也是在要求我们认真对待灾难,加强灾难意识的教育。”耿庆国说,从科学的角度讲,在防灾(灾难预测)上所花费的资金,起码能带来10倍的收益,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灾难的预防及教育工作。
“我觉得灾难意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官员的安全文化教育。”金磊认为,由于掌握决策权力的官员未必是相关灾害领域的专家,而他们的决策又会对民众产生影响,官员树立灾难意识十分重要。
金磊同时建议,应该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上,加进灾难研究及灾难意识教育这一课。“现在虽然有研究,但往往都不成体系,国家应该立项专门研究国民的安全文化素质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在高校里成立一些防灾学院或者防灾专业?”
“我们应该在战略规划而不是在形式上,对灾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该对灾难有所反思。”金磊说,“灾难意识的树立,对待灾难的态度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的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