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鲁宏勋在操作数控机床。
本报记者 王明浩摄人物小传
经历:43岁,高级技师。1983年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技校毕业,分配到研究院十一车间当钳工。1986年,调到十一车间数控机加班,1996年担任班长。
荣誉:2000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2年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同年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技能人才库。
在中国航空系统,提起鲁宏勋的名字无人不知;尤其在数控加工领域,以他名字命名的“鲁宏勋班组”,更是航空工业的顶尖技术能手和技能班组,被人们称为“鲁班”。
勤奋好学
掌握“十八般武艺”
1986年,空空导弹研究院十一车间装备了数控机床。在首批7名数控工中,鲁宏勋是惟一没出国培训过的。数控机床的操作界面和设备资料全是英文,技校毕业、钳工出身的鲁宏勋傻了眼。但他不服气,翻字典、查资料,自学英语和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一有空就站在数控机床前反复琢磨。不到2个月,他就把机床操作的英文术语全部掌握,并且学会了计算机辅助编程,在数控机床上编出了全院第一个加工程序,搞出了第一个数控加工零件。
1990年,鲁宏勋因为在一项重点工程中有突出表现,荣立航空航天工业部国家重点工程一等功,与立功受奖的高级专家一同站在了领奖台上。这一年,他仅26岁,只是一名中级工。
刻苦钻研、动手更爱动脑的鲁宏勋掌握了数控加工的“十八般武艺”,成为全院惟一能掌握车间所有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技术能手。
创新实践
获得业界最高荣誉
在国家某重点工程产品研制中,鲁宏勋承担了大多数复杂零件的加工任务。加工万向支架外框,外国专家设计的加工工序有11道,他缩短为1次完成。在天线加工中,他发挥数控机床多轴联动的特点,自行设计制作了一次能安装12个零件的工装,编写了类似三轴联动加工的原程序,效率提高4倍多。
现在,班里使用的80%以上工装夹具、95%以上的加工方案出自鲁宏勋的设计和思路。这些年来,他先后设计和制造了上百台(套)工装夹具,编制了1200多个数控加工程序。
2002年,鲁宏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我国技术工人的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
倾囊相授
带出一支好队伍
2003年6月,空空导弹研究院将十一车间数控机加班命名为“鲁宏勋班”。
在他带领的班组,鲁宏勋对自己的绝活毫不保留。早在1996年担任班长时,他就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传帮带。王宝栋1990年刚来时,操作水平不高。鲁宏勋手把手地示范。在他的帮助下,王宝栋很快成为操作数控机床的高手,还获得了航空系统铣工技术比武状元称号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鲁宏勋不但教徒弟们操作,还教他们编程,将自己写的书、总结的理论倾囊相授。3年来,鲁宏勋班设计制造了200多套工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仅2003年就完成20余项革新项目,创造经济效益300余万元。2004年,所在班组获得“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班组”,并被授予“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岗”。
劳动者感言
现代技术工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了。高技术的设备需要高素质的操作者,高精尖的产品需要高技能的人员去创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