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规划首次亮相 面积为3.15平方公里 余杭区迈出湿地保护重要一步
继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启动后,昨天,《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专家评审会上,位于余杭区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详细规划首次亮相。 规划将在充分吸收市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后进一步完善。
现状
4000多农户居住
从目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向西,就是规划中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这里依然是一片水乡鱼塘的风景,曾经诞生了《长生殿》的作者洪升,也曾经在南宋、明等朝代出过三位宰相、五位尚书,并逐步形成了包括民间武术、兵器、龙舟等民俗为特色的“五常文化”。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西侧以绕城公路为边界,北侧以文二西路为界,南侧紧靠五常大道,东侧衔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民俗文化区和秋庵湿地文化区等。整个区域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
目前,规划区块范围内有五常、友谊2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约4000多农民,此外还有20多家企业单位。在这些现状建筑中,存在形象零乱,外观色彩及风格各异,景观质量较差的问题。同时,村落中传统的生活方式、耕作方式与生态资源保护也存在着冲突。“特别是需要通过河道的整治,来改善区域内的水生态环境。”参加专题会议的市规划局原总工程师李子松说。
构思
立足改善生态环境
三期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坚持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立足点,以五常(洪氏)文化为内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使三期区块成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区块。
三期的规划构思概括为:一带、两片、多点。
“一带”:指五常港为轴的湿地自然景观带。
“两片”:指西片与东片,西片为体现水乡风情、五常文化的“水乡溯源”;东片为体现农耕、渔耕文化的“河渚觅渡”。
“多点”:指在“水乡溯源”范围内根据现状条件、旅游需要设置的多个景点及旅游服务点。
亮点
做透“洪氏”文化
田园风光
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树木、鱼塘为景观基调,以满足游人观光游览、劳作实践、自助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观光节点。
五常风情
这是三期的重要文化游赏区,集中了五常区块的精华。
五常民俗村:村子位于荆源路与绕城辅道交会处,将成为未来西溪湿地公园的西大门。村子将按照传统西溪民居样式对区块内的建筑进行改造,设民俗馆、戏台、擂台、五常兵器陈列、武术表演等反映五常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以满足旅游服务功能为主。
洪园:体现了三期主要的文化内涵。以恢复“洪园十景”为基础,结合园林建有宗祠、洪府、书院(藏书楼)、戏台等建筑,集中展示五常洪氏在教育、著述、爱国情结、刻书等方方面面所取得的成就。过五常民俗村设置“风化仪亭”作为通向洪园的起点。通过一片自然的树林、稻田的引导与承接至洪园,进入洪园。“最终的效果是要在洪园周边,展示旖旎风光,并且可以沿着乡间小道,引导游人到龙舟竞渡景点。”负责制定规划的市园林设计院有关人士介绍说。
龙舟竞渡:从洪园往西南,就来到位于五常港原浜口桥地段的龙舟竞渡景点。五常龙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性,每年的龙舟比赛就在浜口桥一带。这里可以利用450米长河道进行五常龙舟赛。规划专题会上,有专家建议借综合保护三期工程,进一步疏浚五常港河道,使竞渡点达到600米左右的航道标准,吸引国际性的龙舟赛事来五常举办。
回龙农苑
位于整个“水乡溯源”的南端。这里以特色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建设有特色餐饮街,并建设了停车场、游客服务点等旅游配套设施。根据规划的建议,五常港以东还将辟为度假野营地,设立度假野营的配套服务设施,吸引“驴友”来这里休闲度假。
河渚觅渡
在文化内涵上,重点体现农耕文化、渔耕文化,体现乡村郊区野的诗境、画境,与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块(秋庵湿地文化区)密切融合。规划考虑区块内设置零星散落布局的乡村建筑,主要沿五常港龙舟竞渡一线,满足节庆活动观看龙舟比赛的要求。形成开合有序的水上游线,体现“非舟莫行”、地旷人稀、树绿竹翠的诗情画意
纵深
湿地保护“西溪模式”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分三期完成。
一期工程:面积3.46平方公里。2003年8月,一期工程正式启动,续写了宋高宗赵构的一句“西溪且留下”。2004年8月,核心景区基本完成拆迁工作,一期工程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2005年5月1日,工程完工后向游客开放,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二期工程:范围面积约4.89平方公里,体现“生态保护”和“文化恢复”的理念,保存现有池塘、湖泊、林地、植被等,形成各类湿地生物栖息地。今年6月初,建设双方西湖区与杭州市城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二期工程。预计工程将在明年年底前完成,向市民开放。
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应成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一个典范”,并表示要将杭州作为城市中湿地保护和利用的榜样推介给其他国家。
(记者翁若川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