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规模10万亩花农6万人产值5亿元 北碚区针对木多花少的现状,倡导花农发展鲜切花,如今已经发展蝴蝶兰、月季等鲜切花300多亩,鲜花大棚20多个。图为工人们在蝴蝶兰大棚里清理杂物。 北碚区双塘村农民杨华祥在成都龙泉驿打工时,学到葡萄种植技术。2000年,他回到家乡先后租赁土地种植了40亩优质葡萄。今年,葡萄丰收,可实现收入10多万元。 有北碚花木“老字号”之称的静观的桩头盆景蟠扎技艺可谓独树一帜。目前,该区将秉承这一传统,积极开发桩头盆景蟠扎旅游产品,打造19个精品园,年产20万件盆景,使其成为花农的一大增收点。图为花农聂廷学夫妇俩在修剪盆景。
(日报特约 通讯员 姚宜厚 摄) 北碚区花农依托花木资源,大力兴办星级农家乐,既美花了环境,也获得了实惠,全区两年内将发展星级农家乐1000户。
日报通讯员 胡尚国 摄
华龙网讯北碚区依托种花传统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做“花”文章,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目前该区花木种植面积已达10.8万亩,生产从业人员达5.8万余人,年产值超过5亿元。日前,重庆市正式批准该区江东花木暨旅游农业产业带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
作为重庆市惟一的“中国花木之乡”,北碚区静观镇早在南宋年间就开始了花卉种植,并以其桩头、盆景、根雕、蟠扎成为全国五大花卉艺术流派之一的川东花卉艺术的发祥地。
如何壮大传统花木产业规模,促使农民增收?1999年,北碚区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长期驻扎在深山里的花卉大户向公路附近迁移,在公路沿线建起了32个花卉精品展示园。近年来该区又着力调整产品结构,精心打造产业链条,在传统观赏类花卉基础上,大力发展花木、花草、花果及旅游产业,形成了以静观镇和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为中心的碚金公路沿线百里旅游农业产业带。通过引进怡胜园林公司等花木企业大力发展鲜切花生产加工,利用边坡凼坎见缝插针种植优质草坪,建成了3000亩的双塘草坪基地和8000亩的素心蜡梅花基地;同时大力扶持花果产业,先后发展了静观镇述梅葡萄园、金刀峡镇石寨村冬桃基地等花果5000多亩。
随着西部地区路桥等基础设施和居住小区的不断开工建设,北碚区瞄准商机,及时扩大以绿化苗木为主的花木产销,连续3年累计新增花木种植面积2.7万亩。同时,在花木协会的指导下,当地花木大户纷纷组建起了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每年有上千经纪人奔走在全国各地,承揽各种绿化工程合同,从而彻底告别了只管栽花不问香、坐等上门收购的封闭生产格局,第一次把触角伸向了全国大市场,真正形成了公司+基地+花农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静观镇秀水四社是远近闻名的花木大户的聚集地,家家户户栽种花木,上百万元资产的花木大户就有20多户。
花卉产业迅猛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在静观镇街头,随处可见来自各地的花商们坐着小车夹着支票张罗着各种与花有关的生意;前往金刀峡的游客也不忘在这里稍事停留,闻闻花香,尝尝花餐,或者挑选一些中意的花木;三三两两的花农聚集在花卉交易市场里用互联网络搜索着全国各地的花卉交易行情。
以生态花卉景观为特色,以精品园林艺术为支撑,以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农业和旅游业在这里找到了最佳契合点。百里碚金路,荟萃了花木、花草、花果,云集着花农、花商、花市,连贯着金刀峡、塔坪寺、偏岩古镇、滩口牌坊、三圣白鹭栖息地等旅游景点,花影婆娑,游人如织,成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以前就种点花,人要松闲一些。”水土镇大地村花木大户陈华说,“现在还要种草、种果,前来参观游玩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得做好接待服务,人是累一些了,但收入比过去高一大截。”为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大地村党委还办起了餐饮和导游服务培训班,第一期开班时,附近农家乐老板和村民一下子来了200多人,教室巷道里都坐满了听课的人。
据了解,该区将进一步壮大花木规模,提升花木品质,加快建设特色蜡梅、传统树桩盆景、艳色园林树种、多功能草坪、适生鲜切花、食用保健花卉和容器花卉等花木,形成环境优美,青山绿水,花果飘香,景色宜人的花木暨旅游产业带,成为可观、可游、可居,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有影响有特色的最大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日报特约通讯员苟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