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太原市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全国24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然而,作为回收体系中枢的省城周边4个新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内却冷冷清清,而市区内无证占道经营废品的摊点则红红火火——
走在太原的大街小巷,你经常可以看到推着平车收废品的“破烂王”,市区里也分布着不少简陋脏破的废品收购点。 据统计,全市从事废旧物资经营的网点约700多个,而无证经营的就达300多个,分散经营、无序管理,导致废旧物资大量流失,且污染环境、影响市容,引发大量社会问题。
前不久,记者在太原市供销社采访时了解到,为了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管理,太原市从2002年就开始筹划和运作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并制定了《太原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建设规划》)。《建设规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在全市451个社区建立1000个社区废旧物资绿色回收站(亭);二是在每25个站(亭)设立一个转运站,保证所收购的物资日清日运;三是在城乡交错区建立8个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和2个旧货市场;四是建立4个再生资源加工处理中心。
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中,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是核心和中枢。而太原市再生资源集散市场的现状却是——
有“场”无“市”的空壳
面积250多平方米、2米多高的红砖墙围成的一个个摊位里,空空荡荡,杂草丛生。7月5日,记者走在万柏林区东社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里,看到的是一片冷清萧条的景象。
据了解,作为太原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太原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以及下属4个分公司依据《建设规划》,按照统一布局、合理规划、有利环保、辐射不同区位的原则,共投资300多万元,在全市城乡结合部,建成了4个经营总面积约240多亩、摊位160多个的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
万柏林区东社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就是其中之一,另外3个分别建在小店区的黄陵、杏花岭区的丈子头、尖草坪区的新城。两年来,由于进入集散交易市场的废品经营户寥寥无几,这4个市场均成为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经营处于亏损的状态。仅万柏林区东社的市场就已经亏损60多万元。
“依据《建设规划》,太原市下一步还准备在迎泽区的王家峰、万柏林区的小井峪、晋源区的南堰、杏花岭区的长江村再建4个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成的市场都成了现在这副样子,谁还敢再投资啊!”太原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李建华总经理一脸的无奈。
据了解,废品经营户不愿进集散交易市场的理由——
市场里买卖没法干
东社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负责人、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东社分公司崔志林经理告诉记者:“在石家庄、郑州,废品经营户都是在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摆摊设点。我们这里并不是废品经营户不愿进来,而是市区内废旧物资经营市场的存在,弄的市场内废品经营户买卖根本没法做。”
他说,4个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成后,太原市曾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清理整顿,但收效甚微。当时,市场36个经营摊位也有30个交了定金,其中有五六个河北、河南籍的废品经营户已经进了市场。最后,市区内仍有不少废品经营摊点的状况,使一些经营户望而止步。“而进入市场的经营户,由于距离市区较远,增加了废品收购的难度,收购成本也比市区的高,只好一个个选择了离开市场,在市区找地方重新开张。”崔志林说。
河南的张老板是小店区黄陵小吴村再生资源集散市场仅有的几个“留守经营户”,他的话印证了崔志林的说法。张老板说:“我收购的废金属,一吨就要比市场外的高200元,谁还要你的货啊!”进入市场以来,他已经损失了好几万。“再等半年,如果市场仍无起色,我只好选择离开。”张老板有些激动地说。
如何让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起死回生”?业内专家开出药方———
建立网络,加大力度
对于省城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目前的困境,业内专家认为,应该从内外两方面“对症施治”。
一方面应尽快建立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并与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相互衔接,以解决市场内废品经营户“无货可收”和“货价较高”的问题。据悉,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已准备今年建立200个社区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站(亭)。
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市要加大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清理整顿的力度,上下联动,形成整治合力,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违法经营、乱设摊点、违章搭建、影响交通、污染环境、脏乱扰民的零散废品收购站点。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太原市被列为全国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快实施步伐,太原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李建华满怀信心地说。(记者:李兵)
相关链接
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今年年初,国家商务部在全国组织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确定4个直辖市和20个省会及省辖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目标为:争取用5年时间,在试点城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化。
试点城市将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的法律、标准和政策,形成再生资源回收促进体系;建立回收企业和个人的从业资格培训体系,使城市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