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县委、县政府督查室日前成立了专门的暗访督查组,利用密拍设备,采取暗访手段,搜集全县63个机关单位及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音像资料,作为对当事机关和人员进行处理的一个依据。
对办事群众粗暴冷漠、上班听音乐打瞌睡或是外出吃饭,自己还不察觉,可能已经被摄入密拍人员的镜头,结果轻者受批评写检查,重者离岗学习直至被免去职务,对大多数公务人员而言,在这样一种被“偷窥”、被监视的状态下工作,个中滋味无疑是很不好受的。
采用秘密偷拍的方式将公务人员上班期间的违规违纪行为录以为证,最容易引起的一种批评,是认为此举有侵犯公务人员隐私权之嫌,去年江苏赣榆县偷拍“机关病”的做法经媒体报道后,就没少遭受这样的批评。或许正是出于某些顾虑,现在重庆綦江县的偷拍事实上比赣榆县的偷拍温和了许多:赣榆县聘请的秘密督察员主要来自社会各界,同时偷拍的资料在县电视台上公开曝光,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一种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綦江县成立的暗访督查组则是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下属的一个机构,其工作人员本身也是机关干部或职员,他们偷拍的资料最初只在县里不点名通报,接下来也不过是制作成光盘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实名通报,因此属于党政机关内部监督的范畴,而不具有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从本质上讲,偷拍只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手段,偷拍的目的是为了对公务人员的公务行为进行监督,公务人员的隐私权因此而受到侵犯,还不是一种现实而迫切的危险。相反,从去年江苏赣榆县的偷拍到现在重庆綦江县的偷拍,我们不难发现,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在偷拍中悄然隐退,对公务人员和公务行为进行监督,难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局面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监督者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触犯到某些人的“敏感的神经”,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遇到一场“神秘的较量”。综合地看,这实在不是一个乐观的信号。
另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今年年初,安徽省总工会等单位耗资20万元,组织了一次历时半年、参与群众达50多万人之多的行风评议活动,结果却只公布了排名靠前、群众满意单位的名单,群众不满意单位及存在的问题则“秘不示人”,令群众大失所望。有关方面先是说公布群众不满意单位“会影响投资环境”,后来才承认不公布全部评议结果“是不想得罪有关部门”。一场轰轰烈烈的行风评议活动,最后竟然轻轻放下草草收场,那么,重庆綦江县偷拍“机关病”尽管动静不小,最后也只能停留在内部监督的层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什么时候,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如果能够对公务人员形成巨大的压力,党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大约就可以告别偷拍这类不无“暧昧”的技术手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