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开放一年有余;面积约4.89平方公里二期也已在日前开工,计划于明年年底前向市民开放。
昨天,面积为3.15平方公里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摆在了杭州市四套班子领导和专家的面前。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由此将“扩容”至10平方公里以上。按计划,三期的预算近23亿,10月开始做项目的前期,确保2007年动工建设,2008年10月1日前竣工开放。
昨天的专家评审会给三期作了如下定位:以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根本立足点,以五常(洪氏)文化为内涵,以人与生态和谐相处为特征,建设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重要功能区块。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说:“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就是以保护为目标,以利用为手段,以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寻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
3.15平方公里内“四不批”
初步规划,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以绕城公路为界,北、南两侧分别为文二西路、五常大道,东侧衔接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民俗文化区、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等。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
规划区块范围内包括五常、友谊等2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组),约4000余人。内有钣金厂、印刷厂、塑料厂等20多家企业单位。
分析认为,在这些现状建筑中,普遍存在建筑形象零乱,外观色彩、风格各异,景观质量较差等问题。同时村落的扩张趋势、及传统的生活方式、耕作方式,使其与生态资源保护(特别是水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日趋明显。
根据目前的状况,湿地三期的实施主体———余杭区提出了在3.15平方公里范围内“四个不批”的原则:不批一家工厂企业、不批一个房产项目、不批一处新型农居点、不批破坏河流水系的道路及水利工程项目的“四不”原则。
一带、两片、多点皆风景
整个三期的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带、两片、多点。“一带”是指以五常港为中心,渗透至规划地块内部的湿地自然景观带。“两片”是指以五常港为轴,分为西片与东片,西片为体现水乡风情、五常文化的“水乡溯源”;东片为重点体现农耕、渔耕文化的“河渚觅渡”。“多点”是指在西片范围内建设的展示五常风情的五常民俗村、龙舟竞渡、观音庵等多个景点及旅游服务点。
———田园风光:位于西区北侧、文二西路以南地块。本节点以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有序的树木、鱼塘为景观基调,以满足游人观光游览、劳作实践、自助旅游等为主要内容。
———五常风情之民俗村:位于荆源路与绕城辅道交会处。设民俗馆、戏台、擂台、五常兵器陈列、武术表演等反映五常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村口设入口广场、牌坊,附设停车场,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西大门。
———五常风情之洪园:洪园位于民俗村东北、五常港西岸,是三期主要的文化内涵。洪园规划以“洪园十景”的恢复为基础,结合园林建有宗祠、洪府、书院(藏书楼)、戏台等建筑,集中展示五常洪氏在教育、著述、爱国情节、刻书等方方面面所取得的成就。
———五常风情之龙舟竞渡:位于五常港原浜口桥地段,其南北两端分别为洪园与观音庵,可利用河道的长度约450米,本段也是五常港河道整治的重点地段。
———回龙农苑:位于场地的最高端、龙舌嘴及西溪名园北侧。可改造为家庭旅游接待点,以特色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地块内部结合水系设茶室、休闲屋等,并设立度假野营的配套服务设施。
———河渚觅渡:与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块(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的密切融合。拆除的建筑用地可利用为果林、菜地及其他绿化。规划考虑区块内设置零星散落布局的乡村建筑,主要沿五常港龙舟竞渡一线,满足节庆活动观看龙舟比赛的要求。形成开合有序的水上游线,体现“非舟莫行”、地旷人稀、树绿竹翠的诗情画意。
三期有望保留部分原住民
规划认为,“为延续西溪湿地千年文脉,突出文化的保护、塑造各功能区块的差异性,在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保留一部分具有真实感、原生性的水乡村落是有必要的。”
这点上,西溪三期不同于西溪一期,也就是说,在坚持能搬则搬的原则下,3.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可能会保留部分原住民。按照目前的初步规划,湿地三期范围内农居建筑分为三种类型: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
(记者童杭丽 每日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