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察之徐来专栏
日前在上海举办的2006年“读经教育与学校教育”研讨会上传出消息: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长正悄然通过一所名为“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在12名上海孩子身上实验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教育形式,以古老的私塾教育彻底替代小学教育,学生要做的,除了背诵经典还是背诵经典(《东方早报》7月10日)。
想必这个名为“孟母堂”的教育机构让国内外传统文化的粉丝们兴奋了一把。不过,这所“孟母堂”开办近1年,却一直不为人知,因为“孟母堂”违反了现行义务教育法规的相关规定,所以无法主动大肆宣扬,以致“养在深闺无人识”。在这一点上,“全日制私塾”完全区别于此前声名大噪的“乾元国学教室”、“国学俱乐部”、“菊斋私塾”等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
据称,创办者的初衷只是让自己和自己朋友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由此,再联系到“孟母堂”就读者的家庭背景:父母是教师或者商人,就可以推知这一教育机构出现的缘由了。很显然,这些父母对现行的基础教育完全不信任,以致直接插手孩子的学校教育活动,试图改变他们可能面临的基础教育危机。事实上,这种不信任由来已久。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再到师资水平,没有哪一样不曾受到过严厉指责。
这一代小学生的家长,大抵出生在“文革”期间。他们的幼年在运动中度过,很少有接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因此,当他们开始抚育孩子时,面临着早期教育的困惑。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寄希望于学校教育,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尽管这种“更好”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更有名”的而已。
而其中的另外一些人,有了一定的财力,足以支付子女在更优越条件下学习的费用。同时他们接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因此对教育本身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条件的重叠,让他们对目前基础教育的不信任,衍生为对现行基础教育的全面否定。“孟母堂”创办者那句“更好的教育”,已经足以被视为砍向现行基础教育的温柔一刀。
问题是,“全日制私塾”能否破解目前基础教育的危机。
仔细推敲“孟母堂”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发现,这一“全日制私塾”的创办者们,也在做着违反教育规律的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建立的体系与他们试图颠覆的体系并无差别。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用“传统智慧”来指代那些虽然没有确实的证明,但却被普遍接受甚至形成社会共识的观点。尽管“孟母堂”的拥趸看到了基础教育的危机,并且试图将孩子从危机中解救出来,但似乎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求诸“传统智慧”:通过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念背打”,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得修养和知识。他们甚至可以举出一大堆例子,中国古代无数的道德家和学问家都经过了背诵的磨炼,清代大学者戴震甚至是在酷刑逼迫下进行此类传统教育的。但心智正常的人也都明白,那仅仅是“例子”而已,它们与现实之间隔着永远也迈不过去的一步。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者们发现,许多“传统智慧”是纯粹瞎掰。以教育问题而言,很多看似与孩子学习成绩有关的项目,事实上却并无效用。比如体罚,比如每天进行阅读活动或者家庭和睦。在没有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我并不能指责说,“孟母堂”所实施的教育手段必然失败。不过,其中的有些做法却有违教育规律。在这个教育机构里,包括12名4至12岁的学生,但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却是同一的。尽管送孩子来就读的家长认为,这里人少,“更能因材施教”,但端到每一个孩子面前的,却依然是一碗教育大锅饭,唯一的差别是有的人碗里的东西多些,有的则少些。同时,由于在这里就读的孩子人数过少,年龄差别又大,我们也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团队教育。最重要的是,由于主要课程完全通过背诵展开,这些孩子们无法接受全面的、有效的、适当的能力培养,而这原本应是早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为试验品,在教育领域中也理应如此。在面对基础教育危机时,求诸传统智慧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