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路西段青三社区门前的一个宣传栏里,张贴着一则特殊的告示。“青三社区的党员汪亚、梁西省、呼延风三人虽家中并不富裕,有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但自愿拿出社区微薄工资的一部分成立三人爱心基金会,来帮助社区孤寡、残疾、低保户中更困难的人员,基金会于2006年4月18日正式成立。 特此告知。”告示上还公布了三位基金会成员的私人电话号码。
滴水之爱建基金会
带着对三位发起者的好奇,记者来到了青年路第三社区。
呼延风,56岁,党龄26年。来到青三社区工作的三年时间里,她发现社区有不少孤寡老人、残疾、低保户需要帮助。虽然有学雷锋、送温暖的活动,但人们对此的看法是“雷锋是临时户口,3月来,4月走”。能不能把雷锋变成长期户口?出生在党员之家的呼延风想到了“爱心基金会”。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社区另外两名普通党员梁西省和汪亚的支持,三个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女党员,决定成立“三人爱心基金会”,每人拿出260元作为基金会原始资金。
打短工为爱心添砖加瓦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三人爱心基金会先后开展了7次爱心活动。
爱心支出,基金一点点变少。呼延风三个人在过了大半辈子后,头一次拿起了抹布和扫帚,到一家医疗器械公司打起了短工。
“2006年5月21日,今天‘三人爱心’小组一起到李伟公司打工,李伟将公司的旧报纸给了我们,回来卖废报纸2元,我们三人劳动所获15元,李伟捐献5元,共22元。”这是三个人获得的第一笔收入。
从此,每个双休日中的一天,成为三人固定的打工日,所得收入全部存入基金会。同时,废旧报纸、空饮料瓶、啤酒瓶都成了她们眼中的宝贝,变卖了的1元钱、2元钱,也成了爱心基金重要的收入来源。爱心基金从最初的780元一点点增长,最高时突破了1000元。
点滴之爱在交汇
呼延风、汪亚、梁西省在爱的付出同时,也收获着爱与快乐。看望青三社区的老人和困难户,花的不过4元、5元、10元钱。看到老人们的笑脸,三个人感受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由于周末要出去打工,梁西省住校的女儿连续几个星期都没有见到母亲。当女儿听说妈妈是为了帮助别人打工,懂事的女儿再也没有埋怨过,和妈妈的心反而贴得更近了。
爱心不断点燃着爱心,汇成涓涓爱的清流。
三人打工的公司老板每次都要给她们捐上5元钱,还专门为她们留下废旧报纸和空酒瓶。
青三社区的低保户李芳叶一个人带着读高中的女儿,生活本身就很困难。但看到公告的她,找到了基金会成员汪亚,硬是要捐出200元钱。最终,三人爱心基金会满怀感激收下了李芳叶的100元捐款……记者朱玲实习生申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