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7月11日专电(记者贾立君、肖林)“西藏终于通火车了!”76岁的藏族老人白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记者聊起了西藏交通事业的变迁。
白洛退休前是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党组书记,对西藏交通发展历史如数家珍。 他说:“上世纪50年代,战士们修川藏公路,10多条大江大河,全靠牛皮筏子摆渡,那是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了。”
1950年年底,白洛作为解放军先遣部队战士进藏。“几十座雪山,根本没有道路,我们每个人背着二三十公斤重的东西,跟着牦牛摸索着往上爬。我那时20岁,年轻气盛,全凭毅力往前走。”白洛介绍说,紧随其后的修路部队更为艰苦,尤其是在怒江架桥的时候,战士们用绳子将人吊下悬崖,在两岸石壁上一点一点地拿铁镐开凿平台。
在如此艰难的情形下,战士们以苦为乐。“雀儿山,飞鸟也难飞过山……”白洛眼含热泪唱起了筑路战士在雀儿山上传唱的歌曲。
白洛回忆说,西藏和平解放时,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只有拉萨城有一公里左右的马车土道,运输全靠人背畜驮。直到解放军修通川藏、青藏两条公路,西藏才结束了没有公路的历史,也才有了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不过,大部分地区的交通条件仍然十分落后。记得1972年,他从拉萨出发到2000公里外的阿里地区任行署副专员时,骑马走了两个多月,“现在坐汽车三四天就到了”。
白洛的4个女儿基本享受到了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51岁的大女儿白萍说:“我很小就见到了汽车,10多岁的时候西藏有了飞机。”让白萍遗憾的是,她只乘过一次飞机,没坐过火车。
白萍的儿子王鸣正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研究生。他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坐飞机很舒服,但花那么多钱令人心疼。今年暑假,我可以坐火车回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