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表:纽约市场油价回落到每桶74美元以下 新华社发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期刊登布尚·巴里和奇普·卡明斯合写的一篇文章,认为造成当今石油困局的因素之一是权力从消费国向生产国转移。
这篇题为《原油现实:权力从石油消费国向生产国转移》的文章摘要如下:
当今石油困局绝不仅仅是供求关系的暂时震荡。大量消耗燃料的西方与石油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权力的持久转移也在搅动能源市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工业化世界依赖稳定和廉价的原油供应推动经济增长。美国、欧洲和日本所需石油超过自身产量。发展中国家石油储量很多,但用量很少,替代市场也不多。因此,工业化国家得以利用穷国廉价的资源。
如今,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在瓦解,新秩序在形成,美国等能源消费大国正从优势转为劣势。主要石油出口国断定,它们对石油消费国的影响大于以前。
这种变化的背后有两股力量:新兴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意味着全球能源需求今后几年可能保持迅速增长;同样重要的是,世界主要原油生产国收紧了对石油龙头的控制。
沙特阿拉伯和其他富油国尽管打算在中期某个时候扩大产量,但不愿作大规模投资。再则,富油国把更多石油用于国内,以满足国内猛增的需求。
主要石油进口国正努力适应这种情况,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外交政策的核心问题。
富裕工业国先前遭受过石油危机冲击。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冲击,包括油田国有化和1973年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致使油价飙升,权力向石油出口国倾斜。西方国家处于被动状态,因为它们是主要消费国。美国和欧洲在阿拉斯加和北海也拥有巨大的探明石油储量,当发展中世界的供油国拒绝合作时,他们就开采自己的石油。
30年后,西方不再有这种优势。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外国家的原油产量预计2010年左右将达到峰值。如今,俄罗斯和中东以外,潜力最大之处是里海和政局动荡的非洲周边深海,不在西方。
需求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石油消费主要集中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和苏联。苏联的石油产量超出它自身以及东欧国家的需求。如今,沙特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其他成员国有更具吸引力的大市场,首先是新兴国家。
产油国国内的需求也相当旺盛。伊朗汽油消耗量每年增长10%。自2003年以来,中东国家石油需求增长13%。2005年底,中东每天消耗610万桶石油。这种高涨的需求包含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自身的需求,大约相当于全球石油供应增长的三分之一。
新的供求局面使西方越发脆弱。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它的26个工业国成员2030年所需石油中85%有赖于进口,而现在为65%。(新华社特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由于交易者对伊朗核问题感到担忧,11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止跌回升,收盘时重新回到每桶74美元以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