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
1、中国贫困大学生分布情况
综合分析发现,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分布存在如下特点:西部省份贫困生比例较高;民族院校的贫困生比例最高,国家补贴院校贫困生比例较高;省(市、自治区)所属高校的贫困生比率和特困生比率较高。
2、结构性贫困是贫困生家境穷困的根本因素
本次调查表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特别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贫困生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这与当体整体经济环境关系密切。国家经济和发展政策对该地区的倾斜未来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该地区贫困生受教育问题应该受到更多关心和资助。
3、教育致贫是多数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而看病支出给贫穷雪上加霜
本次调查结果与历次调查所显示基本一致:在贫困地区,教育支出占该地区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在校贫困大学生生活条件艰苦,基本生活难以保障
贫困高考生平均生活费远低于大学生平均消费水平,这种情况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在他们的体质上较弱,在心理和学习上都势必存在不良影响,自卑自闭倾向存在。
5、六成贫困高考生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学费
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六成(59.9%)被调查对象很肯定的表示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学年的学费,28.3%的学生不能保证家里有这个能力,只有11.8%的学生认为家里可以凑齐。并且,87.0%的学生认为家庭会因为上大学而加剧贫困。详见图3-7:
图3-7:贫困生中大部分人不能凑足大学第一次学费
7、 第一期学费能否解决决定着贫困生大学梦想实现或梦碎
大学第一期学费是否能够解决关系着贫困高考生能否实现大学梦想的说法被高中教师所广泛认可,结合部分学生如第一期学费凑不齐可能放弃大学的调研结果,建议社会资助加大力度解决贫困高考生上大学的第一期学费,避免考上大学却辍学的事件发生。
8、12.7%贫困高考生学费凑不足放弃大学梦想。
调查表明:贫困高考生中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如学费凑不足将放弃读大学。
9、为实现人生理想而渴望上大学
对贫困高考生的调查表明:他们上大学最主要的动机是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此外,考上大学以实现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崇高目标,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和回报关心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回报社会也是他们上大学的重要动机。
10、贫困高考生认为上大学能够改变命运
约有80.3%的贫困高考生认为上大学是家庭和个人命运的转折,未来能够使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观。如果没有考上大学,超过半数的会选择外出打工,仅有4.5%的学生会在家务农。
11、极度贫困家庭子女对社会资助的需求程度更高
调查表明:家庭年收入在5000以下的贫困生对社会资助的需求最为显著,他们对申请社会资助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在于爱心人士的沟通意识上则更为主动,未来对社会回报的态度也更加鲜明。因此,建议从资助的原则上应把握优先于家庭收入更低的贫困生群体。
12、 家庭收入越低的贫困生申请社会资助的愿望更为强烈
调查表明:接受调查的学生中,78.1%的学生表示会申请资助;通过与贫困生家庭的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生申请社会资助的愿望更为强烈。具体来说,2005年家庭年收入在3000以下的贫困生中88.4%的人会申请社会资助,3001-5000的为88.6%,5001-7000的稍低,为78.4%。而年收入在7001以上的比例则远低于平均水平。见图4-4。
13、更低收入家庭贫困生对社会资助的需求更突出
调查表明:25.5%贫困生将社会经济资助作为将来最能解决自己上大学经济困难问题的首要需求。从他们家庭收入的纬度来分析,家庭年收入在3000以下、3001-5000和5001-7000之间的贫困生对经济资助的选择率依次是29.5%、27.0%、29.7%,均高于平均水平;而家庭年收入在7001元以上的贫困生做此种选择的比例平均为20.7%,较25.5%的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
14、国家助学贷款需求的广泛性与其提供量不足的矛盾明显,社会资助的必要性突出
本次调查显示:贫困高考生中33.8%的人对助学贷款存在需求,需求的广泛性较强。据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8月,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15617767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约有14.6%。这表明,“该贷而未贷”的比例占全部大学生的约11.4%,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数据充分表明:国家助学贷款的提供总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缺口。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任何一种单一资助手段所不能全部解决的。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实施教育平等国策的一项政策体现了国家义务,但在现阶段的执行上也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使全部贫困生都能申请到助学贷款,也并不能使需要助学贷款的高校都全部覆盖。因此,实施以社会经济资助为主的多种资助模式的必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15、年龄越小的贫困高考生对“精神资助”的需求程度越高
调查表明:十分之一的16岁贫困高考生视“精神资助”为其首要需求,而年龄大一些的贫困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少。这表明小年龄的贫困生因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更为迷茫,因此其更需要在思想上给予关注,引导其面对贫困状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6、接受捐赠的权利意识远未被公众所充分认识
高中教师全都接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他们对“接受捐赠是我的权利”的说法尚不认可,这说明受助群体的权利意识远未形成。
18、高中教师认为社会资助对解决贫困生上大学经济困难问题最有效
对高中教师的调查表明:贫困考生的老师们则认为直接提供经济资助是最有效的方式,其次是提供助学贷款。这与学生的观点略有差别,然后依次为勤工俭学、减免学费和直接经济资助。
注:该次调研从2006年5月10日开始至2006年6月20日截止,历时40天。调查目的为重点了解目标人群的特点、需求、反馈和与之相关的政策背景,深入了解相关问题,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提供支持并为其它社会资助工作及研究提供依据。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为相关结论的提出提供了充分依据。
此报告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由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www.rises.com.cn)具体实施。调查覆盖北京市、河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庆市、云南省、山西省、湖北省和四川省等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6所高级中学。实地调查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责任编辑:柯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