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届世遗大会中国另一申遗项目殷墟遗址是否入选仍未果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评选前,业内专家普遍看好
1869年,法国传教士戴维在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最早发现了大熊猫,四川由此与大熊猫结缘。
据四川省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主要位于大渡河与岷山之间,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40至70公里,涵盖成都、雅安、阿坝、甘孜4个市州12个县。
“最终的申报范围是经过众多专家反复论证的。”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向世界遗产大会申报的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是:邛崃山系(即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山脉。该申报范围涵盖9个风景名胜区和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51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5370平方公里,缓冲区为4140平方公里。其核心区卧龙———四姑娘山地区是大熊猫居住最集中的区域,约生活着300余只大熊猫和大量其它的珍稀动植物。
在此次评选之前,业内专家就十分看好大熊猫栖息地能够顺利入选,曾有专家总结出了三大优势:大熊猫具有世界唯一性;该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显著特点;该申报项目备受世界有关组织的关注,国际保护自然联盟主动提出让四川省申报,并表示将给予帮助。
四川拥有全国最的世遗项目
据介绍,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格外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睐,在2004年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鉴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特殊性,且大熊猫属于抢救性的自然遗产,当时可不受申报国“一国一项”的世界遗产申报名额限制,建议四川省采取紧急提名的方式申报。
四川省目前共拥有四处世界遗产地: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
将分散的大熊猫保护力量集中
这次申报成功还意味着,四川成为中国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最多的省份。
“这次申遗成功对大熊猫保护来讲,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收紧手指形成了一个拳头,使原本分散的大熊猫保护力量得到了集中,这样产生的效用将是无穷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国内知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张和民说。
他表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遗产方案中最让他感兴趣的是“联合申报”,“几个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一起申报,客观上让原本分散的大熊猫保护力量集中在了一起。现在申遗成功了,外界对大熊猫更加关注,这就迫使我们在大熊猫的保护层次上进一步提高。”
“此外,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旅游也将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是有文献可考中国最早的古都城遗址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上个世纪初,伴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这座湮没千年的古城得以再见天日。
“我们正热切等待着好消息的到来!”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主任杜久明昨天在电话中激动地对晨报记者说。据他介绍,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这里是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殷墟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400公顷,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分布基点,沿洹河两岸呈环形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敞形制的古代都城。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窑穴遗迹,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全面反映商人各方面的生活样态,举世震惊。
价值堪与埃及、巴比伦媲美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对殷墟进行评估后认定,殷墟突出的价值堪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古代文明媲美。”杜久明说,1999年10月,在安阳举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学者倡议“殷墟应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各方响应,相关工作也纷纷启动。2001年4月,安阳市政府在第70次政府常务会议上,正式确定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8个多月后,一份关于殷墟遗址的详细介绍以中英文报送到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首席专家克利尔亨利高度评价道:“安阳的文本是最好的!”
在经过了3年多的努力后,2005年在南非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殷墟正式被列为2006年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唯一的文化审议项目。
将给旅游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申遗成功后,殷墟的知名度的提高,将会给城市经济和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殷墟博物苑主任杜久明对申遗成功将带来的“后期效应”充满期望。
据记者了解,在殷墟开始申报世界遗产的这5年中,安阳市的旅游业也水涨船高。2005年殷墟被正式确立为世界遗产大会中国唯一文化遗产项目以来,殷墟博物馆接待的游客数量明显比往年同期大幅度增长,并且以团队居多。
此外,在殷墟申报世界遗产的同时,已经有人为其开出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在河南打造一条以殷墟为龙头,南起郑州、北到安阳的殷商文化旅游带。
世界究竟需要怎样的遗产?
常年参与世界遗产研究与考察工作的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晁华山对记者说,我国于1986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时间虽晚,但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速度却非常快。现在,我国拥有世界遗产数量已经位列第三,而有待提名的更多达200多处。根据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形成的新决议“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两处遗产,至少一处是自然遗产”的规定,这些排队的200多处地方要等到100年才能全部申报得上。世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遗产显然值得我们研究。
他向记者透露,近年来世界遗产的申请审批,有三方面因素很受重视:
其一,欢迎尚未申请世界遗产或者申请世界遗产较少的国家加入申请行列。
其二,欢迎各国合作进行联合项目的申请。
其三,欢迎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旨的申请项目,单独自然环境方面的申请将不受欢迎。
首先是保护,然后才应该是利用
“申遗成功了,首先是件好事情,但有些问题还是要冷静对待。”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语气凝重地说:“对于世界遗产,首先是保护,然后才应该是利用。”
据了解,1992年,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取得了世界自然遗产资格,但仅在6年后,该风景区便受到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的警告。其主要原因是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允许各个投资单位在风景区内乱建现代设施。之后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的金字招牌,张家界当地政府决定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恢复原貌。此举花费了10亿元人民币,比已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出数倍。
谢凝高教授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主旨就是保护,根本不从利用这个角度来看世界遗产。”
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不是一对“天生敌人”,对此他开出了一剂“保区内景,兴区外商,富当地民”十二字药方。
他解释说,对风景区内的环境要进行全力保护,与风景区相关的配套设施可以安排在区外。
地方效益与全局公益是一个两难问题,谢凝高教授提议建立一个国家遗产管理部,这也是其他国家通行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由于地方本位而导致的短视行为。
作者:晨报记者于任飞实习生倪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