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戴连第在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戴连第向记者介绍他书写的画卷。戴连第当年创作碑文的手稿和修订稿。唐山抗震纪念碑。
本报记者 刘超 文/图
人物简介
戴连第,出生于1948年,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书法家协会会员,唐山诗词学会常任理事、副会长,唐山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参与了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的起草和修订工作。
1976年的大地震,颠覆了整个唐山,毁灭了无数生命。为了缅怀在地震中消逝的灵魂,为了纪念为灾后重建而做出贡献的英雄,一座倾注了悲愤和感激、执著和火热的抗震纪念碑拔地而起。
走过她,谁都不忘满怀深情地诵读那篇饱含了从地震走来的唐山人特有情感的纪念碑碑文。30年过去了,记者有幸重访了曾参加纪念碑碑文撰写和修改工作的大地震幸存者—————戴连第。
目睹了大地震的整个过程,亲历了大地震带来的惨痛和无奈,戴连第和其他参与者一起呈现给人们一篇饱含激情的抗震纪念碑碑文。
遗憾:为救邻居失去家人
1976年的大地震前,28岁的戴连第刚到唐山市委办公室工作两年多。地震发生时,戴连第的第一个孩子刚刚出生。“地震了!”睡梦中的戴连第被妻子的一声大叫惊醒,而当时两个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都爬起身撑在了孩子的上方。
说话间,房顶已经没了,墙体、石头、木头疯狂地砸了下来。等到睁眼看时,戴连第已经被砸进了炕洞,腰以下被石头埋着,头上还流了血。而当他抬起头时,发现妻子后背上压着半山倒下来的砖墙,身体紧紧护着孩子。戴连第用仅露的那只手,几次拼尽力气,最终把墙从妻子背上推开。
夫妻二人从废墟中爬出来时,看到远近的房子全都平了,呼救声四处响起。戴连第让妻子看着满脸灰尘的孩子,自己准备去救母亲一家。
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在他走后不久就呼吸困难,后来发烧不退。“由于当时大家都忙着救人,根本顾不上给孩子治病,不到两天,孩子就匆匆离开了世界。”说起孩子,戴连第的眼睛向窗外看去,闪出了一抹泪光。
好不容易找到了母亲家住的胡同,却看到各家都有爬出的或仍被埋着的人,听到高喊救命求援,戴连第停住了脚步,扒出了四五个人后,才赶到母亲家中。
赶到家时,戴连第看到母亲和姐姐家的两个小外甥女已经从废墟中挣扎脱险。而年仅13岁的小妹妹和姐姐家的大外甥女却还没出来。
戴连第立刻钻进了塌房,发现大外甥女的脸已经被憋得变了形,他拼命地掏掉她胸口处的土石,又费了很大劲才把她拉出来。可当他再挖小妹妹时,却怎么也拉不出。
当时,小妹妹已经没了知觉。戴连第只好爬出来,砸开房顶,大范围地掏挖,这时才发现,小妹妹的背上不仅有房顶厚墙,一个檩子还戳穿了她的脚。“当我把她抱在怀里时,她的鼻子、嘴中已经溢出了黑血,估计是上压下挤时间过长给憋死的。”
见证:碑文寄托无限哀思
1985年,唐山市委市政府为纪念抗震救灾斗争,决定10周年时建设一座纪念碑,并向全市征集碑文的初稿。那时,已经在市委工作了10年的戴连第刚刚决定留校任教。知道要征集碑文,戴连第兴奋不已。由于自己亲身经历了地震,并参加了救灾的全过程,戴连第立即投入了创作碑文的激情之中。
“真是饱含着一腔悲愤一气呵成的。”戴连第说,他连夜创作了一篇1200字文白相加的初稿和一篇400字的四言诔文。果然,戴连第创作的文白相加的文稿被选中,市委决定将这篇文章作为碑文初稿的基础,吸收其他各稿的精华进行修改起草正稿,戴连第也应邀参与了碑文的起草加工直到定稿的整个过程。
在戴老师家中,记者不仅有幸目睹了戴老师当年创作碑文的手稿和修订稿,还拜读了戴老师那篇从未公开的四言诔文。戴老师拿出他亲自书写的画卷,深情诵读了这篇四言诔文。“岁交丙辰,国遇灾星。未已帮祸,叠殒伟人。唐山何堪?强震骤兴。数秒孽作,荡然一城。……堕我栋梁,摧我精英;夺我父母,夭我幼婴;志者未酬,冤者未申;孕者未呱,恋者未婚。……所幸新朝,唯党是望。社会主义,民之依傍。震之未久,举国急遑。慰问书至,泣谢中央。星夜赴难,红星领章。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唐山不灭,永立冀东。”
戴老师介绍,纪念碑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吸收了众家之长,还曾赴京请北师大等语文专家进行升华润色。1986年的4月16日,凝聚了多方心血的纪念碑碑文最终敲定。
温情:夫妻收养三个女儿
地震时,戴连第妻子的姐姐家夫妻俩双双震亡,他们三个未成年的女儿顿时成了孤儿。作为姨父姨母,戴连第夫妇以一种“赶上什么事算什么事”的坦然心态,决然担当起了抚养三个外甥女的重担,让成为孤儿的三颗幼小心灵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戴连第回忆说,当他扒出妹妹后,立即赶到了妻子的姐姐家,发现三个孩子安然无恙,这让他心里一阵庆幸。但是孩子们的父母却被隔壁倒塌的楼房深深地掩埋,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希望。
三个孩子中大的11岁,两个小的只有8岁。当时,可以将她们送给孩子的伯父伯母照看,也可以让人领养,还可以送石家庄的育红院,但最终夫妻俩还是决定,他们要将三个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抚养,这样既对得起死去的亲人,也不给孩子再平添一份离散的苦涩。
震后,戴连第夫妻又有了一个女儿,四个女儿从小就像同胞姐妹一样共同生活。就这样,一家老少靠着戴连第夫妻俩微薄的工资和孩子的抚恤费支撑。
从简易棚,到搬新居、住楼房,整整7年;到姐仨最后一个成家,又整整8年;从姐仨先后有了孩子,到小女儿成家,又整整15年。30年的风风雨雨,尽管日子过得拮据,但一家人永远没有缺少的就是温馨与欢乐。
说起自己的四个女儿,戴连第非常自豪。他将当年写给到哈尔滨上学的大女儿的一首诗给记者看,“长女将远足,千里就西宾。絮絮叮咛语,牵牵父母心。如今学难求,量力谨用功……清风明月夜,无须泪沾巾。但起思家梦,便向归鸿寻。”拳拳父女之情让人感动不已。
在一次女儿的回信中,一句话让戴连第至今还记得:“老姨夫,我真想叫您一声:爸爸!”这是孩子的真情流露,戴连第明白,“但我深知地震时孩子们已经懂事,她们拥有值得骄傲的亲生父母,尽管我和妻子尽了一段做父母的责任,但我们没有权利让他们忘掉自己的真实身世。”戴连第夫妇没有让孩子们改变称呼。
而今,四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工作,过着幸福的生活,戴连第夫妇俩非常欣慰。更令他们骄傲的是,三个“女儿”的反哺之情,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孩子对自己亲生父母的程度。
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
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里。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虚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随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虚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抚今追昔,倏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
唐山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