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对土地的需求不断上升。为解决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2004年以来,河南省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扩大河南省土地“三项整治”的内容,在全市开展以“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河道滩涂、城中村、基本农田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六项整治”工作。 仅两年时间,通过土地“六项整治”新增耕地17.6万亩。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信阳市实现了耕地面积不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粮食播种面积不减、粮食总产量不减。
目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信阳市是农业城市,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很长时间以来,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等普遍存在,而“空心村”现象尤为突出。这些“空心村”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一是战线长,一个村民小组前后左右往往就拉扯一两公里甚至更多;二是浪费大,乱占滥建现象严重,尤其是占用耕地较多;三是布局乱,村内结构松散,难以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公益事业,不能形成集聚效益;四是无章法,多数村庄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各项功能组合杂乱无章。此外,信阳市境内河流较多,分属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多处河道滩涂长年荒芜,无人问津,亟待开发。
经过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认真排查、归类、造册,信阳市逐步明确,全市可进行“六项整治”的土地总潜力约为30万亩,通过整治可增加耕地面积27万亩以上。如果将这些土地整治开发成功,既可以置换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占补平衡,缓解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有效破解土地制约瓶颈;又可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措施:因地制宜,多管齐下
土地整治涉及利益分配、干群关系、资金筹措等诸多矛盾和问题。信阳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的原则,因地制宜,多管齐下,确保了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信阳市委、市政府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六项整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报告会、培训班等形式,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开展“六项整治”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是缓解土地紧张矛盾的创新之举,也是破解“三农”难题、建设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广大干部群众认识的提高,为全面开展整治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信阳市成立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政府成立了协调机构,层层建立了责任制。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为切实把“六项整治”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信阳市编制了《土地置换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坚持把村镇规划、小城镇建设、灾后重建和小康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的实际,科学预测用地指标和规模,以实施土地置换规划为契机,带动村镇建设和用地项目的协调布局。在具体工作中,坚持科学规划、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保护群众利益,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典型引路,逐步实施。为确保统筹兼顾国家利益、农民利益和社会效益,信阳市针对市区、乡镇乃至村与村之间的不同情况以及农民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差别,坚持从实际出发,及时总结经验,搞好典型示范,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各项整治工作。
政策激励,多元投入。为突破资金制约难题,信阳市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广开门路、多方筹资,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个人投资投劳。比如,新县在收益分配方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出钱、谁用地”的原则,规定搬迁户对整理出的耕地享有30年的优先承包权。政府还明确规定:政府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社会资金投入的项目,其所投入资金可抵承包费,并享有优先承包权;等等。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手中有余钱、家中有劳力的农民踊跃投入整治活动,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和外来投资者也纷纷参与治理项目的竞标。
经验: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处理好保护土地资源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离不开土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盘活土地存量,特别是用好闲置、废弃地,节约集约用地,是解决保护土地资源与建设占地矛盾的有效途径。
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的关系。只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实践证明,“六项整治”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通过整治“空心村”,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而且增加了人均耕地,改善了耕作条件,拓宽了增收渠道。
处理好推进具体工作与转变农民观念的关系。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各项工作的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村的各项具体工作,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把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摆在突出位置。信阳市自觉地把“六项整治”工作与促进农民转变观念结合起来,不仅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进一步开阔了农民的眼界,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