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提到了恒源祥:“恒源祥是一个有70年历史的老品牌,但恒源祥却是在1987年花了200元去注册的。恒源祥这个品牌在市场上值多少钱?我想现在应该值几千万了吧。从1991年开始,恒源祥没有投资,没有控股,没有兼并,就是以品牌为纽带,即以无形资产调动有形资产,在各企业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了跨地区的强大联合体,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与垄断优势。 在中国市场上为什么买不到外国绒线?在我国绒线行业中为什么没有外国资本家合资、独资企业?就是因为中国绒线业有恒源祥。”
于是刘瑞旗得出了一个结论:做企业关键在于做品牌。做品牌是做企业的最高境界!
这一番话振聋发聩,在当时的企业界里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石破惊天,引起了在座的号称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的智囊、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马洪的注意。是啊,改革开放以后,全世界著名的外国品牌纷纷踏上中国内地。而绒线是舶来货,为什么传统舶来货中的绒线,一个个外国名牌却在中国销声匿迹了呢?马洪深深地思考着,他觉得这小伙子了不起,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刘瑞旗与马洪有了如下一段对话:
马洪:你就是刘瑞旗?这么年轻,你是哪个学院毕业的?
刘瑞旗:我没有读过多少书。我是经商出身,已经工作20年了,只有实践经验,不懂经济理论……
马洪:不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刚才说的就是最好的理论。
也就在这次会议上,根据马洪的提议,刘瑞旗当选为常务理事,1997年任副理事长,1998年任理事长。这虽然是一个非官方、非赢利的机构,但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中一个十分权威的机构。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经济界与理论界开始着手探讨与研究著名的“恒源祥现象”,而马洪与刘瑞旗也结成了忘年之交。
1995年上海企业管理学会在上海召开企业家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市场化问题的讨论会。刘瑞旗应邀出席。他以自己近10年来在恒源祥工作的经历,又作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发言:中国的市场经济其实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极不完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中国的企业家不论所管理企业的大小,身价是一样的,即一张16K纸上的几行黑字和一个红印章。你今天还是企业家,明天一纸调令就会让你不再是企业家了,而是坐冷板凳……即使作为一个企业家,在现阶段的状况下也只有身份,而没有身价……
这一番话博得满座喝彩,但坐在主席台上的人却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原说在这次会上的发言都是要在第二天摘要见报的,但翻遍第二天所有的报纸,关于刘瑞旗的这个发言一个字也没有登。其实刘瑞旗当时还不知道,新华社的记者与文汇报的记者都专门摘编了刘瑞旗的讲话,新华社作为“国内动态清样”、文汇报作为“内参”发表了。当时中央分管经济的一位领导将刊登刘瑞旗讲话的这份“内参”批给了劳动部的部长,部长又批给了该部综合司司长。该司长专门派人到上海找刘瑞旗了解情况,并带着他上北京向司长作了专门汇报。刘瑞旗精心做了准备,他结合正在经济界议论纷纷、广泛讨论的“恒源祥现象”,特别提出: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市场,企业家只有身份没有身价,而没有身价的企业家是不可能真正把企业家推向市场的。
当然刘瑞旗的发言以及这两份“内参”,以及“内参”在北京引起的反映,上海的市领导同样十分关心。当时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陈良宇专门作了批示,要市委研究室专门研究这个课题。陈良宇,这位目光敏锐、敢冒风险并从黄浦区领导岗位上出来的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从此记住了这位还在黄浦区一个基层岗位上苦苦奋斗的刘瑞旗!
1995年的秋天,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刘瑞旗认识了当时在中国妇女报华东记者站担任站长的袁乃中。这位袁乃中对刘瑞旗今后的岁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现在两个人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这一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已过天命之年的袁乃中走进了恒源祥的大门,说是要找刘瑞旗,给他写一篇文章。恒源祥公司办公室的施佩芬接待了他,说是刘总不在,他随中国纺织总会的代表团到南美的乌拉圭、阿根廷等国考察去了。袁乃中心中颇为懊恼,但却不露声色,与施佩芬聊了起来,旁敲侧击,掌握了不少关于刘瑞旗的材料。过了不久,袁乃中再一次来到恒源祥,刘瑞旗出访还没有回来。但说来也巧,正当袁乃中准备悻悻而归的时候,刘瑞旗打来了越洋电话,刘瑞旗与施佩芬说了一会话后,施佩芬将电话递给了袁乃中。袁乃中尽可能简洁地说明来意,不料刘瑞旗一口回绝,讲不要写。袁乃中搁下话筒,心想你不让我写,我倒偏要写一篇,反正材料都有了,而且题目也有了,就是《奇人刘瑞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