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7月13日电(记者谢湘)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话题,也是中国大学校长们正在重点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教育部部长周济今天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主论坛作主旨讲演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人才。
周济指出,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适应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这是我们今天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伴随着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由于高科技开发和高素质人才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必须把提高质量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周济认为,中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传统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周济说,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中国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相对优势。但同时还必须看到,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集中体现为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着力点。
周济强调,要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改革创新的重点要进一步集中于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分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对大学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组织深入研究,进行重新设计,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要组织力量紧紧抓住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这个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为学生形成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和加强实践能力提供教学支撑;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目标,大力提倡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必要的资源配置和评价机制,鼓励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和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实验;还要逐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与评价制度,这种考试与评价制度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应该有效地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追求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