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老外在北京高碑店农家包饺子。
王 嵩摄
下午4∶30,各国“老外”慕名而来,由村民领到家,一起到市场买菜、做晚饭,宫保鸡丁和京酱肉丝是“老外”最爱吃的;
晚上7∶30—9∶30,吃饱了,该活动活动腿脚了。高跷、腰鼓、大秧歌应有尽有,光看不过瘾,自己也得上去比划两下子;
9∶30到凌晨,“侃大山”时间,连汉语带洋文,连比划带猜,从首相总理到鸡毛蒜皮,正所谓风声雨声“大山”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中外事事事关心啊。
次日7∶30,“老外”们要走了,拥抱、亲吻,恋恋不舍是难免的,更有甚者竟有两行清泪流落腮边……
以上便是北京高碑店民俗旅游接待村为各国游客安排的“农家一日游”的活动安排。近日我们来到了高碑店,亲身体验了一下农家独有的乐趣。
“明清”农家院
到高碑店时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刻,行走在村里的小路上,环视四周的村民和住房,并没觉出与以前去过的村子有何不同。直到在村委会刘新主任的陪同下走进一户农家,才真切地体会到高碑店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
一进门,顿时为眼前的景象吃了一惊:大客厅足有四五十平方米,靠门的一侧是一张可以让十几个人环坐的大餐桌,里边有两把太师椅,四周是木制的沙发,所有家具均是明清风格的古典家具,不禁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坐定后,这家的主人林大爷便给我讲起了一年多接待“老外”的心得。林大爷说最有意思的就是和“老外”聊天,虽然家里有懂英语的,可“老外”偏偏不喜欢让人翻译,就愿意连比划带猜地和村民交流,偶尔还能蹦出几句“外国汉语”,留下的笑柄自然比比皆是。我们和林大爷正聊到兴头上,突然一位“不速之客”闯了进来。
日本老人喜欢中国文化
刘新主任向我介绍,来人是日本的菊地先生,当初他来高碑店时有人劝他不要来,他说我去看看,要是好就多住一段,不好住几天就走。结果这一住就是两个多月,显然已经把林大爷家当成了自己的家。
菊地先生1984年第一次到中国,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了汉语,中文水平在“老外”中算是比较高的了,他告诉我,他喜欢高碑店,因为这里安静,村里人也很热情,对他很好。平时他会看很多中国传统的、民俗的东西,拍照片,回来还写点东西。前一段他把老伴儿也接过来住了几天,9月份他还要到琉璃厂去。
当我问到在中国吃得怎么样时,菊地先生伸出大拇指说:“好吃,一开始我都是自己做饭,后来他们给我吃了之后我觉得非常好吃!现在我都和他们一起吃饭!”林大爷告诉我,他们家已经把菊地当成了家庭一员。一次,他凌晨一点了还没回来,林大爷的儿子开着车在村子里找了好几圈,后来才知道他是参加一个文化活动去了。
奥运到农家
作为指定的奥运民俗旅游接待点,高碑店的国际家庭旅馆已由最初的10家发展到了30多家。之所以没有发展更多是因为对接待条件限制得十分严格:必须有独立的卫生间,家里必须是三代同堂,还要是五好家庭标兵户。预计到2008年将增长到近100户。
据刘新主任介绍,从去年4月5日试营业开始,到2005年年底共接待了500多人,来的“老外”没有一个不夸这儿好的。渐渐地,“老外”们习惯了“侃大山”,习惯了“串门”,习惯了中国农村几代人欢聚一堂的生活方式。而这些,正是高碑店带给他们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