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参观者兴致勃勃地听艺术家讲解剪纸技艺。
李娜摄
题记:那位旧照片里“走江湖”的面塑艺人已不知将“阵地”移往何处;那些曾活跃在街头巷尾的“五行八作”老手艺们本真的生存状态也不复存在。上了年纪的人只在回忆中寻找胡同口常能遇见的捏面人的老师傅,回想那一溜排开的各色面团,回味面人捏在手里时的得意。而年轻的一代似乎只能在展览馆、博览会之类的地方新奇地瞧上一眼。时间改变了民间艺人的生存与工作状态,然而民间艺术的韵味该如何保留?
为期6天(7月7日—13日)的北京民间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的博物馆展出,恰逢暑假,每天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展出期间,剪纸、风筝、面塑、脸谱、绢人、内画鼻烟壶、烙画、刺绣、毛猴、彩蛋、石画、鬃人、微缩古建等近三十个艺术门类在展会大放异彩。“最热闹的就是开幕式那天了,北京知名的民间老艺术家们汇聚一堂。我似乎又看到了20年前民间艺术的兴盛。”已年近古稀的剪纸艺术家张老先生开心地说道。
保留本质迎合时代
“这不是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么”“还有罗格!”人们惊奇的发现前两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头像出现在了鼻烟壶上!福娃的面塑、刻有奥运标志的蛋雕、奥运明星人物刻纸……“这届民间艺术展,很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民间艺术家们大都创作了与奥运或是体育项目有关的作品。这是剪纸艺术家孙二林专门为北京奥运创作的。”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于志海先生指着一幅红的非常醒目的剪纸说道。剪纸的正中央镂空的中国印,四周包围着的是柿子,四个角也剪成了如意,“就是希望北京办奥运时事事如意!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北京奥运,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据了解,孙大姐的剪纸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创新的,有时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样式,有时则根据自己对新近事物的理解发挥想象。“用老手艺表现新内容是我在创作中所坚持的。”孙大姐笑道。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剪纸多少钱?”“它是不卖的!只用来展览。”自从民间艺术展开幕以来,各位艺术家的展台前看的人多,问价的人也多。面对那些前来问价的参观者,众艺术家的态度各不相同。在几个面人的展台,人们可以轻松的以实惠的价格买走自己的所爱,艺术大师们也会根据现代人的口味,捏几个卡通人物。而有些艺术家则用“以后可能要在展览馆展出”之类的理由拒绝了人们所提出的购买要求。“民间艺术,取自民间,就应该还与民间。”一位想买剪纸却被拒绝的观众失望地说道,“它不应该高高在上,不应该只出现在博物馆里,而应该出现在人们的家里!面人、糖人艺术以前不就是在街头巷尾卖的么?它也是艺术!”民间艺术要寻求生存之道,看来还必须在创作与民众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