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丰都坚持“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思路,把劳动力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来发展,去年在外务工14.4万人,直接劳务收入达6.48亿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39.7%。劳务经济成了丰都富民兴县的第一推动力。
以前,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以及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农民外出务工普遍存在盲目性、临时性和自发性。近年来,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需求、农民受益”的原则,丰都确立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劳务开发新理念,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培训和输出三大服务系统,制定了培训补助、输出奖励、权益保障、回乡创业等五大政策。
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丰都着力在培训上下功夫。通过招投标,确立了三峡技校、农广校、职业中学等5所定点培训机构,在全市首创了“三段式”培训就业新模式:根据用工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培训,下单企业派教员进行“菜单式”教学,培训考试合格后实行“定向式”输出。
“三段式培训在变农民工为技术工的同时,变劳务输出由买方市场为卖方市场。”丰都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刘兴国告诉笔者。在选择培训行业上,丰都按照“无污染无毒害、劳动密集型、发展潜力大、利于向库区梯度转移”四项原则,选定了服装、电子、建筑、服务四大行业,再按照“产品市场大、生产规模适度、企业信用高、工资待遇好、生活环境优”5个标准择优选择企业,先后与浙江东阳市、宁波市,广东中山市、鹤山市、珠海市等地的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据兼任三峡职业技工学校校长的丰都县就业局局长谭洪毅介绍,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不仅不花一分钱,而且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从去年至今年5月,全县共培训各类求职人员8450人,培训合格率达98%,就业率85%,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上。湛普镇马安村民杨正红以前外出务工干体力活,不仅待遇低,而且经常被“炒鱿鱼”。今年参加培训后,依照合同在浙江一企业从事缝纫工作,月薪1300多元,她逢人便说:“参加了培训,有了技术就是不一样。”
依托企业,建立基地,劳务输出集团化。遵循这一思路,丰都不断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在“长三角”、“珠三角”和重庆主城区建立了三大劳务对接基地;在县内建立了十大劳务输出基地,成立了劳务中介公司,采取政府引导、中介介绍、职校推荐、驻外企业带动等多种方式,组织集团化劳务输出,确保每年新增劳务输出1万人以上。
坚持提高技能培训质量,以品牌开拓市场,采取“培训基地+用工企业”、“劳务公司+用工企业”等形式,充分运用商品化包装、市场化营销手段,打造了“丰都建工”、“丰都制衣”等品牌劳务。
为延伸劳务经济产业链,丰都积极构建返乡创业平台,完善返乡创业绿色通道和激励政策,大力发展返乡创业经济。全县返乡企业达28家,投入资金2570万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402人,年产值上亿元。
目前,丰都劳务经济呈现出“盲目型”向“定向型”、“体力型”向“技能型”、“松散型”向“组织型”、“外流型”向“回归型”、“季节性”向“稳定性”五大转变,实现了劳务输出组织有序化、信息网络化、培训基地化、输出集团化、服务综合化、扶持制度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务经济占农民收入比重逐年提高。
(向波)
来源: 华龙网 2006-07-14 0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