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停产日”的临近,焦化厂厂区安静了很多。
焦炉已经延长了出焦时间,储煤区不见了堆积如山的煤炭,大型堆取料机和传送皮带也整日地“歇工”了。从焦化厂厂区向西,1.7公里长的输气管道连接着3个15万立方米储气气柜,如今已有两个“断气”瘪了下去,余下的一个气柜正在将最后的人工煤气输送给热电厂。
厂里的老职工都记得,焦炉产气最足的时候,3个气柜都被顶得高高的,经过东南五环的人老远就看得到。多年来,焦化厂的职工已经习惯了坐在班车上,经过气柜时看上一眼,了解当天的气儿足不足。而气柜的那一端,便是京城的千家万户。
家住双龙小区的孔繁智老人回忆说:“我大姐住在龙潭湖那边,1972年我上她家,就瞧着那煤气灶新鲜。有点像缝纫机架子,使火柴往灶头一点,火苗就着起来。”
那时焦化厂所产煤气已经从供应“三大一海”(大会堂、大饭店、大使馆和中南海)开始,逐渐扩大到数十万户居民家庭。
但老孔一直住在平房里,烧过烟煤、煤球,也烧过蜂窝煤。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托门路走关系买到一个液化气罐。
就在老孔每个月都驮着数十斤重的气罐往返于液化气站和自己家之间时,北京的管道煤气逐渐进入了发展的高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焦化厂先后新建了两座大容积焦炉,翻建了两座旧有焦炉,在经历了“亚运会增气工程”、“8·15增气工程”之后,焦化厂在1997年的日供气量已经高达165万立方米,进入全盛发展期。
2001年,已经搬进楼房的老孔一家终于用上了管道煤气,在家里也能洗热水澡了,老孔非常满意。但老孔当时绝对想不到,才五年光景,人工煤气就退出了北京。
随着停产日临近,煤场不再有堆积如山的煤炭,大型堆取料机也有了更多时间“歇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