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系列专题:
之一:大自然严重警告过人类 之二:不肯泯灭的记忆
之三:大难发生后丑与美并存 之四:青龙县何以躲过塌天大祸
记者拨打114查号,查不出西安红旗机械厂的电话号码,却查出了带有“西安红旗”什么什么“厂”、什么什么“公司”的企业50多家。 唐山市30年前地震伤员喻津霞要寻找的“西安红旗机械厂”的两位护士李明宇、邵阳兰能找到吗?本报记者兵分四路——
全城搜寻唐山地震伤员要找的人
昨日,本报有关30年前唐山大地震伤员喻津霞希望寻找到当年
西安红旗机械厂救助过她的两名护士李明宇、邵阳兰的报道见报后,记者通过114查这个厂的电话号,话务员答复:“西安红旗机械厂的电话号码没有登记”。会不会是喻津霞记错了厂名?再查114,结果查出带有“西安红旗”这四个字的企业与工厂有50多家。为此,报社派出了4路记者展开了“全城搜寻李明宇、邵阳兰”的行动。加上《唐山晚报》一路记者继续搜寻相关信息,可以说,已经是河北、陕西两省5路记者都在帮助喻津霞“寻找30年的感动”。
大学生请缨找“恩人”
西安这座大城市,要找到这两个人,谈何容易,即便是分成4路寻找,同样也是“大海捞针”。就在记者为人手不够犯难时,一名西北政法大学的大学生,来到报社找到记者,告诉记者自己正处在假期,看了本报连续2天的报道,非常感动,很想加入到“寻找30年的感动”的队伍中,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帮喻大妈找到恩人。随后,大家商量后决定,先从西安带有“红旗”的老厂、大厂寻找。毕竟30年前叫“红旗”的厂子并不多,并且只有大厂才有可能接待唐山大地震的伤员。因为大厂有接待能力,设备、技术好才有可能被组织上安排为接待唐山伤员的单位。9点钟本报记者与这位在校的大学生踏上了“寻亲之旅”。
“红旗厂”改名“西航集团”
9:00许,本报北路记者从报社出发,向西安北面驶去。一路打听一路问,许多“老西安”都说“西安红旗机械厂”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红旗厂”,这个厂在西安北郊,是生产飞机发动机的企业。尽管西安还有“红旗水泥长”、“红旗手表厂”、“红旗电机厂”也同这个厂一样有名,但人们还是不习惯称这3家工厂“红旗厂”。
9:20许,记者来到“老西安”所说的“红旗厂”,看到企业大门悬挂的牌匾上刻写的全称是“中国一航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航集团”。通过了解,这个企业拥有1.6万名职工、上百栋家属楼的单位。记者向接待处说明来意,负责接待的两位男同志说:“我们单位的确接待过唐山地震伤员。”听到这话,记者喜出望外,请接待处帮助联系,到人事部门查阅档案。接待处的同志讲,西航集团一万多名员工,查档案要查到何时?他们推算李明宇、邵阳兰可能已经退休,建议记者到老干部管理处查找。
9:30许,记者来到老干部管理处查找,问了几间办公室,这里的工作人员均表示没有李明宇、邵阳兰这两个人。他们建议记者直奔西航集团职工医院询问。
9:45许,记者来到医院。当天,西安的气温在35度以上,此时,记者已汗湿衣衫。在这里记者手持电脑打印的那张老照片,请医院党总支办公室的马喜琴仔细辨认。谁料到,她一口认定“老照片”上的4个人均不是医院的职工。当年,她身为内科护士,也参加了救治唐山伤员,一直在这里工作,目前医院女同志中年龄排行“老二”,那么,她的说法不会有错。记者由在接待处时的“兴奋”,一下子转为“心里凉了一半”。
30多人“加盟”大搜寻
马喜琴看到记者泄了气,马上说:“赵记者,别着急,这照片上有个姑娘挺面熟。当时参加唐山伤员救治的医院职工王丽珍等人还在医院工作,我现在就打电话,请他们来辨认。”由此,记者首先见到了52岁的王丽珍检验师。随后,依次到医院检验室见到了赵媛媛,在急诊科见到了曹晓英,在中医院见到了薛元煌,他们都是30年前参加过抢救唐山伤员的医护人员。通过他的辨认,确定照片后排的两位姑娘是西航集团职工子女,但不是医院职工。其中,一个是退休职工邵俊佐的二女儿邵阳兰,一个是7旬退休内科主任李纯章的二女儿李明宇。
11:26许,记者掰着手指头细数,包括西航集团宣传部刘亚丽、医院院务办的姜宁主任、副主任孟宪军在内,西航集团共有36人热情帮助记者寻找李明宇邵阳兰。
李明宇邵阳兰不是医院护士
12:20许,记者在西航集团40号楼敲开了邵俊佐的家门。74岁的老汉站在门口看了几看老照片,开口说:“照片上的4个人我都不认识,没有我家的孩子。”随即欲转身回屋。记者不甘心这样的结果,赶忙撒谎说:“内科李主任的二女儿李明宇说,旁边的那个人就是你家的邵阳兰!”老人一愣神,又接过老照片,请记者进屋谈。老人戴上眼镜,叫来老伴,两人仔细端详,异口同声:“是老二,是明宇!”。通过交谈得知,李明宇出嫁后,在西安南郊居住。
13:17许,记者来到46号楼寻找退休内科主任李纯章的二女儿李明宇。邻居说李主任家已经搬家,不在1号楼,就在2号楼。记者步行从46号楼来到1号楼询问得知李家在2号楼住。由此,找到了李纯章老人。老人的儿子讲,姐姐李明宇结婚后,在西安胡家庙一带住。
据了解,李明宇、邵阳兰不是医院的职工。当年,唐山山伤员来到医院后,“红旗厂”从卫校、学校和机关、车间挑选了一批优秀人员专门护理伤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伺候病号”。因此,她们是“护理员”。
此时,虽说没有见李明宇邵阳兰本人,总算有了他们的确切消息,记者心情轻松了许多。当消息传回报社,另外3路记者鸣金收兵。
意外找到当年自制“勃朗氏”架
记者在西航集团医院意外找到一个当年为抢救唐山伤员,该厂加班加点、自行加工的“勃朗氏”架。老院院长薛元煌,当年是厂医院外科的医生。他回忆说,当年五六十名唐山伤员运到医院后,绝大多数都是骨折患者。医院配备的“勃朗氏”架、“托马氏”架不够用。红旗机械厂动力分厂的工人,昼夜加班赶制了几十个架子。如今30年过去了,他印象中还有20多个。在医院院务办的副主任孟宪军热情带路下,记者来到该院骨科医生值班室,赵宇医生指着阳台上的一个铁架子说:“这个‘勃朗氏’架2003年还在用。别看这是30年前加工的,质量特别好。两个胶木轮,现在还没有老化迹象。”
记者看到,这个‘勃朗氏’架虽然历经30年风雨,部分地方已经锈蚀,但它恰恰是当年抗震的最好的历史见证物之一。
人物小档案
李明宇,女,今年49岁,1976年时19岁,原西安红旗机械厂职工子女。当年同父亲李纯章、母亲艾玮一同参加了唐山大地震伤员的救治。当时,他是厂里临时派往参加医院救治伤员的护理员。丈夫现在西安电机厂工作,其本人在厂卫生所工作。
邵阳兰,女,今年49岁。1976年时,她是厂里临时派往医院参加救治伤员的护理员。丈夫系西安623所退休职工,其本人系西安市塑料二厂下岗职工。
热线实录
寻找3位323医院唐山伤员
西安市红十字会汪呈先生:当年,我在(西安)323医院是军医,医院承担了唐山大地震伤员的救治。我医治过3名病员。一个是七八岁的小男孩,父亲是工人,母亲无工作。当时那个爱哭的唐山小男孩上小学一二年级,双腿骨折。一个是唐山钢铁厂的工人,身高1.72米。地震时,小伙刚下夜班休息,地震中上肢、锁骨骨折。小伙健谈,阳刚之气十足,英俊。另外一个是18岁的姑娘,肋骨、锁骨、上肢、脚部骨折。中等个、眼睛大、头发又黑又密、漂亮,不太爱说话。
30年过去了。虽然我已忘记了他们的姓名,但一直牵挂着他们的健康,想知道他们现在的病情,想知道他们现在生活状况,想对他们说一声:“在西安,你们很坚强!”
寻找唐山伤员李丽侠刘惠川
汉中市人民医院退休职工熊平珍女士:1976年在汉中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另外3名唐山伤员我还记得。他们是20岁的姑娘李丽侠、27岁的小伙子刘惠川和一个姓张的赤脚医生。不知道他们对汉中还有没有印象,我想告诉他们,现在的汉中市变化很大,比30年前建设得好多了。当年的医疗条件有限,可能在有些方面“亏待”了伤员,请唐山的伤员谅解。有一句话最想对他们说,汉中人尽力了,陕西人尽力了。
寻找投亲靠友的同学
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居民赵先生:1976年,我在铜川矿务局徐家煤矿子弟学校上三年纪时,有个叫卢梅的唐山小姑娘来矿上投亲靠友,转到了我们班上。初中时,我与卢同学失去联系,如今已有26年。卢梅乐观、乐于帮助同学,不知道她现在过得好不好,是否还在陕西?
西安一读者最想说的一句话
西安市博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张先生: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寻找30年的感动》特别报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看了令人很感动,也使自己感悟到了30年前和30年后,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
西安这7家医院救治过伤员
陕西日报社记者黑枫: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陕西省成立了救灾指挥部,当时我身为陕西新闻图片社的摄影记者,用镜头“跟踪”了当年救助伤员的全过程。据我知道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和第二附属医院、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西安市红会医院、纺织城医院、东新医院都救治过唐山地震的伤员。
(本组报道由本报记者 赵福生 李杰 《唐山晚报》记者 刘晖 实习生 姚征 于海风采写) (责任编辑:王永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