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一炉焦炭从焦炉里推了出来,闪着火光,腾着热浪,被推焦车推进吸焦塔,冷水随之倾泻而下。见到吸焦塔冒出的白烟,北京炼焦化学厂的职工知道,这是焦炉又出焦了。
明天开始,这出焦的白烟就再也见不到了。15日开始陆续推空。就是把焦推出去以后,不再往炉里装煤。厂长张希文说。
此后的3到6个月时间里,焦化厂将开始一系列复杂的停产程序,直至最后一颗螺丝被安全地拆卸下来。 吸焦塔顶白色烟雾腾起,以后这种出焦的白烟再也见不到了。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李继辉
停产为了首都的蓝天
焦炭从焦炉中刚刚推出。
管辉在一号焦炉集控室里工作了3年,任务是调节煤气输送量、控制焦炉温度。焦炉推空之后,我们要往里面改送蒸气,吹扫焦炉和管道。小管说,得经过吹气、置换、堵盲板等好多道安全停产程序,设备和管道才能具备拆除条件。
小管所提到的管道,目前遍布厂区地上地下。它们粗细不一,用途各异。47年来,这些管道日夜不停地输送着焦油、水、蒸气,以及供给北京千家万户取暖、做饭的管道煤气。
从1959年11月18日第一座焦炉建成并投入生产以来,焦化厂的六座大型焦炉总共为北京市输送商品煤气148亿立方米,替代燃煤2000多万吨,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市的燃料结构。
同时,焦化厂还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焦炭供应和出口基地,年产焦炭2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7%。1959年至2005年,厂子累计上缴利税28亿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市每一百元产值,就有一元是咱焦化厂生产的。说这话时,焦化厂老职工李桂树透着那么自豪,那么骄傲。
但老爷子心里也明白,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以及天然气进京,焦化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产状况已经跟不上溜儿。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限制、转移及限期淘汰的12大行业中,焦化厂从事的炼焦业、煤气生产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就占了三个。干了一辈子的老厂子要关了、拆了,我心里真难受。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说到哪儿,咱也得顾全大局不是?
让老爷子觉得安慰的是,全面停产后,焦化厂为首都的蓝天白云做出的新贡献却没有停产:每年为北京减少煤炭消耗296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43.33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17吨、烟尘排放量64吨,减少外排污水量392万吨。
最后的煤气输送给热电厂
随着停产日临近,煤场不再有堆积如山的煤炭,大型堆取料机也有了更多时间“歇工”。
随着“停产日”的临近,焦化厂厂区安静了很多。
焦炉已经延长了出焦时间,储煤区不见了堆积如山的煤炭,大型堆取料机和传送皮带也整日地“歇工”了。从焦化厂厂区向西,1.7公里长的输气管道连接着3个15万立方米储气气柜,如今已有两个“断气”瘪了下去,余下的一个气柜正在将最后的人工煤气输送给热电厂。
厂里的老职工都记得,焦炉产气最足的时候,3个气柜都被顶得高高的,经过东南五环的人老远就看得到。多年来,焦化厂的职工已经习惯了坐在班车上,经过气柜时看上一眼,了解当天的气儿足不足。而气柜的那一端,便是京城的千家万户。
家住双龙小区的孔繁智老人回忆说:“我大姐住在龙潭湖那边,1972年我上她家,就瞧着那煤气灶新鲜。有点像缝纫机架子,使火柴往灶头一点,火苗就着起来。”
那时焦化厂所产煤气已经从供应“三大一海”(大会堂、大饭店、大使馆和中南海)开始,逐渐扩大到数十万户居民家庭。
但老孔一直住在平房里,烧过烟煤、煤球,也烧过蜂窝煤。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托门路走关系买到一个液化气罐。
就在老孔每个月都驮着数十斤重的气罐往返于液化气站和自己家之间时,北京的管道煤气逐渐进入了发展的高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焦化厂先后新建了两座大容积焦炉,翻建了两座旧有焦炉,在经历了“亚运会增气工程”、“8·15增气工程”之后,焦化厂在1997年的日供气量已经高达165万立方米,进入全盛发展期。
2001年,已经搬进楼房的老孔一家终于用上了管道煤气,在家里也能洗热水澡了,老孔非常满意。但老孔当时绝对想不到,才五年光景,人工煤气就退出了北京。
“一厂三公司”安置老职工
翻开焦化厂停产的“月历牌”,可以上溯到2002年。那时,焦化厂的3号、4号两座焦炉相继退出生产。
“我们还在职代会、党代会上跟职工灌输危机感,打预防针;并拿出专项培训资金,鼓励职工到社会上考证,每人给报销600元的培训费。”张希文说,厂里投入近90万元,使1350名职工拿到了各种职业资格证。焦化厂目前有职工三四千人,停产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工作生活,还关系到20多亿国有资产的妥善处置,人们将希望寄托在“一厂三公司”的调整转型方案上。
近几年,68岁的老职工廖抗祥退而不休,每个月都坐2个多小时汽车往唐山跑一趟。
廖工现在是“京唐港焦化厂”的厂长顾问,从2002年开始参与新厂的筹划建设。“唐山有煤、有港口,这些都是建焦化厂的好条件。”
京唐港的一期工程去年便已正式投产,今年2号焦炉如期完成后,年生产焦炭能力达到100万吨。二期工程计划于2008年建成,设计生产能力330万吨。“到时候,北焦停用的一部分火车机车、大型机械、煤气净化系统,将在京唐港二期工程中重新上阵。”廖工话语中透着“事业还在继续”的安慰。
目前已有470多名焦化厂职工奔波在北京至唐山的“新征程”上。等京唐港焦化厂全部建成后,将为焦化厂老职工提供1470个适合岗位。此外,焦化厂存续企业、北燃新元公司、北京碳化公司都将吸纳不少职工。在停产前最后一次职代会上,停产搬迁转型总体方案得到了焦化厂职工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大家一致通过了顾全大局的选择。
所以从明天起,矗立北京东南郊的大烟囱将不再冒烟,这绝对是首都建设和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
天然气置换月初全完成
甭说老孔,就连北京燃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宁都没想到“天然气的发展竟然这么快。”
本月4日,朝阳区双桥地区最后6000多户人工煤气置换天然气工作完成,北京市从此结束了近50年使用人工煤气的历史,成为全国最大的燃气管网天然气化的大型城市。
历史总是以某种方式进行暗示。仅距焦化厂煤气气柜数百米开外,4个圆球状天然气储气罐赫然矗立,青苹果绿色,安静而不失朝气。这里曾存放过最早引进北京的天然气。
“那时候管道煤气气源不足,市里又老压指标,我们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在增加两座焦炉的同时从华北油田引进天然气。”张希文回忆说。管道架设从1984年开始,1985年就开始向北京工业用户供气。“由于天然气的热值比煤气高一倍,所以一立方天然气抵得上两立方煤气,当时把天然气跟煤气混合起来用,解了燃眉之急。”
12年后,陕甘宁天然气才一路“跋山涉水”途经三省一市、行程860多公里后来到北京。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首都95.43万户居民家中燃气管道里的气体就由煤气变成了天然气。“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为29000户居民完成了天然气置换。”马宁说,即使是在发达国家,要完成90万户规模的置换工作,少说也得二三十年。
“置换速度快,是因为北京城市发展有这个需要。”马宁说,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气源充足、热值高,可以用于居民做饭、采暖、发电、空调制冷,甚至汽车加气。“天然气还能够大量储存,可以很好地解决北京市冬夏燃气需求量相差10倍的问题。”
于是,在城市发展的快车道上,焦化厂最终被自己率先引进的天然气取而代之。
焦化厂往事
焦化厂1号焦炉外景。
老职工李桂树17岁进焦化厂。“进厂后我们先被派到外地学习,等我回来时候,芦苇地上已经建起了大烟囱。”1959年11月18日焦化厂正式投产,老李是拦焦车司机,在炼焦车间一干就是三四十年。“焦炉晃悠没停产”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老李已经是炼焦车间副主任,负责1号、2号焦炉。“当时我在家,感觉一晃悠,知道地震了。我把家人送到空地,赶到厂子时候是早上5点多。”老李一看,一个备用炉门摔在地上,余震中,房子、焦炉都在晃悠,但没人撤退。
强大的震波中,外部电源被切断,煤气鼓风机断电停车,炼焦炉上一片浓烟烈火,但生产没有停,煤气分秒不停地供给用户。全国首座6米大焦炉
1987年,焦化厂自行建造的一座6米43孔大容积焦炉正式投产。
“以前的焦炉都是4.3米高的,那是国内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6米高焦炉。在那之前我们去四川攀枝花参观过,看人家用的是5.5米焦炉,我们也犹豫过。但厂里最终决定建6米的,因为我们有这个技术力量。”那一年,老李已是炼焦分厂的厂长了。
建大焦炉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操作时间一样,却要进更多的煤出更多的焦与气;火焰要保证烧到6米高度,使得上下左右受热均匀。焦化厂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一起不断摸索实践,最终实现了自行设计制造、自行施工安装。整个工程采用了27项新技术,日产煤气55.3万立方米。
“焦化厂的焦当‘细粮’”
本溪的铁,北焦的焦,它们在上个世纪最后三十年里赫赫有名。
焦化厂所出的焦大部分供应给首钢,少部分供应给各地的机械铸造厂、加工厂。老李有次上外地工厂参观,却发现厂里生产使用的不是北焦的焦,老李很是困惑。
厂领导乐着跟老李解释说,北焦的焦不容易买到,他们把买到手的都放进仓库锁起来。“你们北焦的焦,我们拿着当‘细粮’。平常的、一般性机械加工都不准用,得碰上要求比较高的活儿,才用你们的焦呢。”
链接
北京燃气发展史
北京的燃气事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燃气化城市之一。
古城地区最早供气
1958年3月,政府利用首钢焦炉煤气为气源,在古城地区开始组织人工煤气试点工作。当年7月,第一条长度为5.2公里的地下煤气管道开始铺设。当年年底,古城18栋楼522户居民成为首都第一批使用上人工煤气的居民用户。
朱德为焦化厂题名
1958年,北京焦化厂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工程”的配套项目投入建设,1959年破土动工,同年11月18日建成第一座焦炉并投入生产,由此拉开了首都北京大规模发展城市煤气的序幕。
1959年11月,朱德委员长得知焦化厂建成投产,非常高兴,当即赶到工厂视察。次年11月,再度到工厂视察生产情况,亲笔题词“大力发展煤的综合利用”,并题写了“北京炼焦化学厂”的厂名。
攀珠峰钢瓶试验液化气1964年,北京开始民用液化石油气的研制工作。设计人员利用从国家体委借到的我国登山运动员在50年代攀登珠峰时曾使用过的钢瓶和减压器等设备,首先在位于西城区六铺炕地区的石油部宿舍选择了8户居民开始进行液化气使用试验。同年5月第一个液化石油气灌瓶厂——西郊灌瓶厂开始修建,次年12月建成投产,年供应能力达1200吨。
上世纪末煤气用量达高峰从1971年开始,以燃煤制成煤气的751厂和首钢煤气净化厂先后投产运行。1984年,三个气源厂每年向北京供应管道煤气3.8亿立方米。
北京城市人工煤气用量在上世纪90年代末达到高峰。1996年,城市煤气管网已形成高、中、低压三级管网,管线全长2000多公里,覆盖了市区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有71万居民用户,5000多个宾馆、餐厅、饭店及50多家工业用户使用上了人工煤气。
华北天然气最先进京
1984年,“天然气进京工程办公室”在焦化厂正式成立。最早进京的天然气来自华北油田,1985年1月,77公里的管线具备送气条件。同年2月,焦化厂开始为化工二厂、玻璃二厂等工业用户直供天然气。
陕气进京燃旺万家炉灶1997年10月,被称为“亿万工程”的陕甘宁天然气行程860多公里后落户京城,彻底改变了北京燃气气源长期不足的局面。
陕气进京前,由于气源紧张,全市每年约有10多万燃气待气户,要等二三年才能通气,陕气进京后,只要具备通气条件,当年就可以通气。
天然气置换全部完成
2002年,首钢退出供应人工煤气。同年,北京炼焦化学厂的两座焦炉停产。2004年,北京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原751厂)停止供应煤气。
2006年7月4日,随着朝阳区双桥地区最后6000多户人工煤气置换天然气工作的完成,北京市结束了使用近50年人工煤气的历史。
2006年7月15日,焦化厂全面进入停产程序。
本版文字/RJ17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