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争办八国峰会重振昔日雄风
由俄罗斯作为东道国主办的八国峰会将于7月15日在圣彼得堡举行。从被动地作为客人受到邀请,到作为东道国主办一届峰会,俄罗斯在八国峰会中地位与身份的变化,成为冷战前后俄罗斯与西方大国关系变化的缩影,也是俄罗斯15年来克服各种复杂因素维持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结果。
作为客人接受邀请的阶段
八国峰会的前身“七国集团”(或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产生于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20世纪70年代初。此间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为了商讨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间的经济发展政策,避免在经济发展和军备竞赛中输给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法国的倡议下,法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六国领导人于1975年年11月在法国举行了第一次首脑会议。次年6月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第二次会议时,增加了加拿大,“七国集团”正式形成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每年一次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
当时,苏联是西方大国的主要对手和敌人,提防和戒备是“七国集团”对待苏联的共同心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开始了“新思维”指导下的“改革”,与西方的关系大大缓和。“七国集团”希望正在苏联发生的“改革”能沿着有利于西方大国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试图通过接触和影响将变化中的苏联引向“无害”的轨道上来。于是,1991年“七国集团”邀请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参加了这一年的峰会。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俄罗斯向何处发展仍然是西方大国关心的问题,因此1992和1993年的两次峰会都邀请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参加。但是,在这三次会议中,无论是戈尔巴乔夫、还是叶利钦都只能参加“七国集团”正式会议之后的会晤活动。
作为非全权参与者的阶段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西方大国对俄罗斯的要求是:放弃核大国地位,实现政治民主,推动市场经济;而俄罗斯也对西方的经济援助有所依赖。于是双方对“七国集团”会议这一场合的需求也就继续下来。
1994年第20次“七国集团”会议时,叶利钦被邀请正式参加会议期间的政治问题讨论,由此形成了所谓“7+1”模式。1996年,俄罗斯经济开始走出谷底,参加国际社会主流俱乐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1997年,在美国丹佛举行七国首脑会议时,克林顿总统作为东道主邀请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
从此,延续了23年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变成“八国首脑会议”,或被称为“八国集团”。但是,俄罗斯毕竟与世界七个经济大国有着不小的差距,因而至今俄罗斯仍不能参加有关全球具体经济问题的讨论。
争取作为全权参与者的阶段
经过15年的发展,尤其在普京任总统以后,俄罗斯经济快速发展,大国振兴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际石油市场的持续高油价,给俄罗斯带来了连续年平均6.7%的经济增长率。普京为俄罗斯制定了到2010年经济翻番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需要更好的国际环境。而作为渐渐恢复中的大国,俄罗斯参加世界经济活动游戏规则制定的需求也大大增高。如果继续在世界上的“大国俱乐部”中当旁听生,将不符合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及其对自己身份的定位。于是,与西方七大国打了15年交道的俄罗斯在近几年积极争取了本届八国峰会的主办权。
(许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编辑:东征)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