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院东迁后工作压力骤增,急诊科护士一度集体请辞繁忙的急诊,每天都有许多患者,超出医院的预料。刘罡 摄
本报讯 (记者 林小红 通讯员黄琳张旭灿)年轻男子身上多处刀伤,血淋淋地进了中医院。医生紧急清创缝合,他腾出一只手给朋友打电话:“给我再叫几个人来,他们往湖里那边跑啦,快给我堵住,不打死他们我就不姓王。”这边还痛骂医生:“什么破烂医院啊,缝伤口花这么多时间,不误我大事吗?”
他被警察带走时对医生说:“找我要钱没有,有命一条,你们要不要?”
刚刚搬家的中医院,明显感觉到厦门岛东西人群性格不同。医生说,以前在老市区,多是些温和的病人,容易相处。现在,好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病人多外伤,家属易暴躁
中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本来在老市区,大多数病人来看慢性病,熟悉面孔多。患者以老市区居民为多,温文尔雅,体谅医生,容易沟通。
搬到东部之后,就医人群发生了很大变化。东部是厦门建筑工地、加工企业密集的地方。也是农民工密集的地方。有部分人享有医保IC卡,但是保险非常不充分。他们交通意识薄弱,劳保不过硬,加上自身素质问题,造成车祸、工伤、打架挥刀事件太多,急诊多,外伤多。
急诊科主任孙斐予告诉记者,搬家前,高峰期急诊一天的挂号量是210人,以常规发烧、腹泻、心血管脑血管突发病人为主,现在则是每天310人以上。增加的病人主要是外伤病人。
医生的沟通也变难了。一个受外伤的病人被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半小时后,他可能会昏迷。因为受了颅脑外伤。甚至会威胁生命。”但家属和工友立刻怀疑:“他送来时明明醒着,你却说要昏过去。明明是想宰我们一刀,让我们多花钱。”
一旦产生不信任,任何小小的细节都会升格为医疗纠纷,除了耐心解释,别无他法。
病人太多,医生写病历都写哭了
中医院在搬迁之前就做好心理准备:3个月后病人将明显上升。没想到才两个多月,病人就多得超出负荷。
1个儿科医生一个晚上(从下午5:30到第二天早上8:00),就得接诊90多个病人。病房里出院8个病人,同时又进来8个病人。当班医生压力大,写病历写得哭了起来。
孩子个个都是宝,发烧肺炎做胸透。到放射科去,一个早上有400多号人要做,而机器只有一台,新机器购买需要招标采购,据说没有一年时间进不来。排队的人动辄骂护士。
有个外来女子,在妇产科生下一个女儿,因为产道挤压,出生时有些窒息,孩子面孔发黑。被立刻送入儿科救治。儿科倾情抢救孩子,医务人员给她买奶粉喂她。可是她的父母一点都不领情,说:“这孩子生下来有问题,以后大脑肯定有损伤。”孩子上了呼吸机,进了保温箱,救治得好好的,脸色又白又嫩,医生说不会有后遗症。可狠心的父母还是抛下她就溜了。孩子出院后,直接去了福利院。医生护士都流泪了,孩子走的时候,她们拍了照片,把她可爱的样子存在电脑里。医务人员说,一些外来人员未婚先孕,生而不育。这样的事,每月都碰到好多起。
辛苦还挨骂,急诊护士集体请辞
搬到新地址后,已经有两名急诊护士辞职了。更严重的是,急诊科护士一度联名集体辞职。院方开了多次紧急协调会议,才留住他们。
现在招进来的护士,每月只有七八百元的工资,奖金也不多。现在,工作量成倍增加,收入却没有增加。护士挨打挨骂又成了家常便饭。
在老医院值夜班的医护人员,有时还可以打个盹,睡一会儿,现在都是连轴转。护士也会感冒,还得照样上班。有次给病人打点滴。感冒的护士掏出纸巾捏了捏鼻涕,病人就骂:“生病还不回家去,在这里存心要传染给我们。”急诊科每个病人都自认为最急,可是护士会对不同病人作出判断,给他们排队治疗。有个病情并不急的男病人因为等待而生气,一拳就打在护士肩上。护士哭了,病人家属还说:“哭什么,又没打你,不过推你一下嘛。”
上月末,急诊部护士联名写信,集体要求辞职。护士长也哭了,她说再苦再累都可以忍受,她不是为自己哭,是为这些小护士哭。“她们都很用心,急诊那么多小病号,输液都来不及。可是,她们还得耐心哄那些哇哇大哭的孩子,给他们打头皮针。”
只有出下策:调人手支援急诊
尽管对于东迁的情况医院有过各种准备。但实际问题却远远超出预想的。
医院方面认为,病人是不能调整的,医疗资源再紧缺,也是买方市场,病人有权利选择医院,而医院没权利选择病人。只好调整自己,应对新的病源。
目前,医院加强了急诊的力量,因为编制的原因,不可能突然增加大量人手,只好先从内部调整。急诊科内也设了挂号、收费窗口,以免病人跑来跑去,增加怨气。尽管人手紧,但导医、导诊人员保证了。有些科室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让检验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紧挨在一起,方便病人。设置了更多的标志牌,容易让病人找到位置。
急诊护士也增加了人手。每个年轻护士,由一个资深护士带领。让她们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医生也调整了自己的态度,尤其注意细节上的沟通,最大限度减少误解。(来源:厦门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