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名校校长建议改革高考
本报讯(记者肖锋)“高考时一分之差,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迫使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要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全面素质教育无法实行。高考把学生的想象力扼杀完了,大学的学习过程又扼杀一遍,等到大学毕业人就废了,然后又要他们去创新。”昨天,中科大校长朱清时在大学校长论坛上提出,现行的高考制度必须改革。这一论断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等众多校长的认可,很多校长还提出了改革思路和方案。
■中科大
平时成绩算进高考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认为,现行高考制度最大的问题是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
他表示,一方面不能轻易废除考试。因为在目前的国情下,考试还是必要的,它仍然是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而且是千百万农村和基层弱势群体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一锤定终生”的考试方法。他建议,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各门功课在学期末的考试改成统考,使高中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有更准确的可比性。高校招生时既依据高考成绩,又依据学生平时各科成绩(包含音、体、美和其它高考没有的学科)决定是否录取。开始试行时平时成绩占比重少些,待有经验和制度完善后再逐步增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为什么我国近年来没有培养出大师级人才?”朱清时拿出两份郭沫若求学时的成绩单,“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像郭老这棵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家长和学校‘善意’地扼杀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
接着,朱校长又举出钱钟书、吴晗和钱伟长的例子。“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仅得0分。要是在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他表示,通过这些事例,可以了解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我国教育界未培养出大师。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功利了。”朱清时指出,现在一切只看成绩,从孩子小时候的成绩就为其指定以后求学的道路,都是非常浮躁的。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无法培养大师,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扼杀。此外,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用灌输方式教学生。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负担过重,其它素质得不到发展,甚至会扼杀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郭沫若成绩
■人大
高考还要看品行
“中学的操行评语千篇一律,除了高考分,对学生的品行方面不闻不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高招录取时,只看高考成绩的“分数第一论”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不应只单看高考成绩,还应该参考学生中学的成绩、品德操行等指标来选拔人才。
■港中大
录取方式不公平
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录取学生,该校校长刘遵义表示,高校录取政策中先录第一志愿再录第二志愿的方式,会使得很多高考取得好成绩的高分考生落榜。
“如果考生第一志愿报北大,差一分没被录取,第二志愿学校基本与这个考生无缘了,可能要等到第三、第四志愿才能被录取。”刘校长表示,“这很不公平,应该改变这种方式,给考生更多的机会。”
■哈工大
让大学自主招生20%
“高考一考定终生并不合理。”哈工大校长王树国提出,要给一些大学一定的自主招生权,大概在招生人数的10%―20%。他表示,名校都很珍惜自己的声誉和学生质量,“出不了什么问题,复旦等校今年已经做了自主招生,效果很好大家都看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