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往往起于一次不经意的摆弄。近日读《中国昆虫记》(共2本),该书作者李元胜就是在一次郊游中,偶然发现了大自然里昆虫的另一种美丽,从此开始了他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和诗人之外的昆虫摄影之路。
这套书起名《中国昆虫记》,名字似乎大了些,其实书中展示的昆虫类别不够齐全。不过,这并不影响看书人的情绪。在一种野生状态下,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们,引领阅读者看到了一个昆虫小宇宙,感叹那“微观世界中的生命大观园”。
感谢摄影爱好者们给我们乏闷的生活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让人看到了“蚂蚁的爱情故事”、“玩跷跷板的食蚜蝇”、“水中的阿狄丽娜———碧伟蜓”等令人开心一笑的图片。
拍摄昆虫,耐心跟运气同样重要,花了半天时间却一无所获是常有的事。比如想拍蝴蝶,可蝴蝶在每朵花上都只作片刻的停留,在发现它们有一定的活动轨迹后,就采取守株待兔的方法,预先对着一朵花做好对焦与测光,它一到来马上按快门,结果往往是空等。
也有不怕生的昆虫如豆娘和蜻蜓。停落在草叶上的豆娘或蜻蜓,不小心惊动了它们。别怕,几十秒后,它们肯定会飞回同一片草叶,且会摆出同一个姿势、同一个角度,就像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还会忘我地用前肢擦拭着绿色的复眼。真有趣!
昆虫交配时缠绵得很,常常是赶也赶不跑。于是,书里就有了不少昆虫交配时的浪漫图片,如交尾中目中无人的灰蝶、交配时制造“生命曲线”的豆娘、在飞行中进行“婚礼”的虻,等等。
其实,热衷于拍摄昆虫的人和作品多到不可胜数,原因就在于他们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法国十八九世纪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流传最久最广,绝非偶然。他像对待人一样去看昆虫,这就是《昆虫记》充满人情味的理由。
对照当下蓬勃开展的环保生态活动,《中国昆虫记》实地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等不可思议的神妙与可爱之处,其生态学意义自然就凸显出来,色彩鲜明的图片配以亲身经历的文字,给读者奉上了一份视觉上的盛宴。《中国昆虫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