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民间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曾长期被称誉为“德语圣经”,是欧洲中古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德语文学专家曹乃云教授十年磨一剑,径从中古高地德语直接翻译,又校以现代德语译本的《尼伯龙根之歌》,近日已由该校出版社推出,可谓弥足珍贵。
《尼伯龙根之歌》是德国中古时代的英雄史诗,大约产生于1198———1204年之间。作者不详,根据书中内容推测可能是骑士出身的奥地利人。
1567年,在多瑙河流域普隆城堡发现的一幅手迹中记载了城堡主人夫劳思贝格及其家属的优雅宫庭生活,手迹上抄录着《尼伯龙根之歌》。据此,学术界倾向于认为普隆城堡为《尼伯龙根之歌》唱本的发源之地,而它的听众也经常会是出身高贵而又有教养的上流社会人士。
《尼伯龙根之歌》的原文用中古高地德语写成,全诗有39歌,2379诗节,每诗节4行,共9516行。曹乃云译本则将全诗分为38章,并编制了《<尼伯龙根之歌>地名索引图》和《<尼伯龙根之歌>人名地名一览表》作为附录。
这部英雄史诗分为《西格弗里特传奇》和《布尔恭腾王朝覆灭记》上下两部。上部叙述古代尼德兰国王子西格弗里特,曾杀死巨龙并占有尼伯龙根的巨大宝藏。他恳求布尔恭特尔,将其妹克里姆希尔特下嫁,恭特尔在他帮助下娶得冰岛女王勃吕恩希尔特后,同意迎娶其妹……
下部叙述克里姆希尔特为了复仇,嫁给一个武力强大的国王埃策尔。12年后她邀请其兄恭达尔以及哈根等到该国相聚,并指使众武士对布尔恭腾骑士们大肆杀戮,生擒哈根并命他说出尼伯龙根宝藏下落,遭拒后连杀了恭达尔、哈根,最后她也被杀。
《尼伯龙根之歌》是在古代尼德兰与布尔恭腾各自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口耳相传,于欧洲民族大迁徙年代衍变融汇而逐渐形成。
史载五世纪中叶,欧洲受到被西汉王朝逐走的北匈奴的侵袭,从而引起怒涛般的民族大迁徙。437年布尔恭腾国王恭达哈里及其氏族被匈奴灭亡;453年匈奴国王阿堤拉(即传说中的埃策尔)与希尔狄克举行婚礼,在新婚之夜被这位日耳曼少女复仇而杀死。史诗中融合此二事,而对帕骚主教皮尔格林的唱诵,则使史诗又涂上了基督教色彩。
《尼伯龙根之歌》由于成书于中世纪,又因体现其时骑士阶层思想观念,遭湮没至十八世纪被瑞士学者波德默发现。一七八二年瑞士学者米勒编订的第一个完整的版本出版,歌德阅读后赞誉其可与《荷马史诗》并列。在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和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中更被广泛推崇。
在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大潮中,音乐大师华格纳以20年时间据史诗编制作曲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由10幕36场组成。全剧分为4部:《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是歌剧中典型的四联剧,并被称誉为空前绝后的经典作品。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极为支持曹乃云研究和翻译《尼伯龙根之歌》的计划。史诗成书之地的民俗学家华尔特教授特邀请他留居自己寓所,德、奥友人并驾车让他前往史诗涉及各地实地考察。
德、奥各地图书馆藏有约三十种史诗抄本,曹译本依据其中最重要而又完整的荷恩埃姆斯———拉斯贝尔克本翻译。史诗有严密的韵律和强烈的节奏,被称为“尼伯龙根诗体”,曹译本尽可能保留了原诗的独特形式。此前我国曾先后有钱春绮和安书祉译本,曹译本则“后出转精”。
《尼伯龙根之歌》至今在欧洲各国盛行不衰,现代译本和改编本层出不穷,并早已被选入高校和中学教材。德、奥和瑞士城乡众多街道、建筑以史诗命名,奥地利多瑙河畔落成史诗人物铜像纪念碑。电影《指环王》更使史诗响遍全球。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文学成就是歌唱民族英雄的故事诗,如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英国的《伯阿沃夫》,西班牙的《什德的诗篇》等,它们才是西方近代文学的真正的源泉。”
“德语圣经”《尼伯龙根之歌》新译本的问世,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对欧洲中古文学的研究和中德文化交流的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