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谁能告诉我宛真照相馆在哪里》后续报道本报记者昨走访相关人士,查找历史资料,寻觅“宛真”“宜真”相馆的下落
发稿前,热心读者李先生来电,家中一张1935年的照片是在“宛真”拍摄的
昨日,本报关于寻找“宛真”照相馆的后续报道引起了广大热心市民的关注,知情者纷纷向本报提供当年带“真”字照相馆的具体情况。施建岚本人亦根据方友义先生的提醒联系远在浙江的亲人,查证“宛真”照相馆的名字是否有误。而本报记者则立即寻访了“宜真”的后人,并赶赴厦门市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为了帮助施建岚完成她父亲未了的心愿,素不相识却有着同样热心肠的厦门人走到了一起,并为揭开“宛真”的神秘面纱而共同奔波着。
连线北京
听到喜讯,施女士深深感谢热心人
昨晚,记者立即联系了施建岚女士,告诉她有了“宛真”的消息。施女士十分感激,并请本报代为转告热心的读者,希望他们能提供更为详细的线索。她说:“当我再到厦门时,一定登门感谢帮我找到‘宛真’的好心人!” 老人们记忆中的“宜真照相馆”(定安路61之1),现为一家精品店。
记者寻访
大街小巷奔波,“宛真”你在何方?
昨日,记者循着相馆名字带有“真”字的线索继续寻访下去。先是陈德询老人提供了一个线索,以前在老照相馆做过学徒的陈永宗老先生现住在华侨博物馆一带,可能对我们的搜寻有帮助。
记者马上赶到华侨博物馆,找到陈永宗老人。他回忆说,1936年以前的厦门相馆很多,很多是外地人开的,其中很多相馆老板还是社会名流。到了1944年,抗战接近尾声,日本人在厦门乱抓人,企图抢劫财物一走了之。所以很多开相馆的人都跑掉了,包括他自己以前学艺的“艺林照相馆”的老板。至于是否有“宛真照相馆”,陈永宗老人肯定地说:“我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照相馆,‘宜真相馆’倒是听说过,现在那个照相馆的后人还在厦门,名叫做陈沧海,陈德询老先生可能和他有联系。”
于是记者驱车赶往镇海路的苏厝街,拜访那位一直热心为我们提供线索的陈德询老先生。说明来意之后,陈老先生当场拨通了陈沧海老人的电话,并且告知了陈沧海老先生的住址。记者随即赶往陈沧海老人位于同安路口的家。见到陈沧海老人时,老先生正好要出门。记者在陪同老人去公交车站的路上了解到,宜真照相馆是他的祖父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五阶顶(现在的定安路)创办的,后来由陈沧海先生的父亲继承家业。
陈沧海先生还告诉记者,他的祖父是台湾人。这与前日的那位百岁老人的说法有很大出入,但是陈沧海老先生很肯定地告诉我们这一点。陈沧海先生还饶有兴致地和记者聊起了“宜真照相馆”的历史:“当时照相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灯光控制,那时候照相馆的天花板是玻璃的,阳光可以直接照进来。我记得当时是用蓝、白两块布挂在天花板下面,然后用一根竹竿挑着来控制光线强弱。”说起这些,陈老先生就特别兴奋,他说当时的“宜真照相馆”发展得很好,还一度成为办理护照的指定照相馆。
至于“宜真”和“宛真”有没有关系?“宜真”相馆中是否有施传博学艺,陈沧海老先生也说不清楚。
资料检索
档案馆中搜寻,“宛真”身影不见
既然老人们都回忆不起来,那么以前的文献是否会有“宛真相馆”的记载呢?根据前日百岁老人孙国庭的回忆,过去曾经有一个“服务业公司”分管照相馆行业,里面可能会有我们想了解的厦门老相馆的相关资料。但是事隔多年,这个服务业公司还会存在吗?如果存在,那它会有“宛真”的相关资料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辗转联系上了由商业饮食服务公司(以前曾长期管理过照相行业)变身而成的夏商旅游集团的相关负责人,但被告知,他们那里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资料。
记者又到厦大图书馆翻阅了1931年、1932年和1947年的《厦门指南》、《厦门工商大观》等文献资料,发现都没有关于“宛真照相馆”的记录。
另据许多读者来电反映,解放前的相馆多为私人经营,而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对工商业改造的时候,这部分私营企业大多被纳入公私合营的范畴。所以宛真照相馆也有可能在那个时候被改造了。
于是,记者又赶到了厦门市档案馆,想借馆藏的资料了解当年厦门市实行公私合营的情况。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档案馆保管处的吴处长告诉记者,他已经看过我们的报道,本来也想帮我们翻阅资料的,没想到我们先找到了他!随后,吴处长热情地将记者带到档案阅览室,在发黄的档案当中,记者找到了一份1956年“厦门市私营商业改造基本情况及56年对私改造规划表”的文献。可惜里面并没有提到当年厦门市相馆行业的改造情况。记者还试图让工作人员用关键字直接搜索“宛真照相馆”,但是资料库显示,库中无此资料。难道“宛真相馆”从来没有存在过?还是施建岚女士记错了?
专家分析
翻开当年史料,“宛真”未留痕迹
下午时分,记者走访了我市著名的文史专家、市政协文史学宣委特邀研究员洪卜仁老先生。一进屋,在满屋的书堆中,洪老捧出特地为我们找出的一大堆珍贵的史料,1931年出版的《厦门指南》、1932年出版的《厦门工商大观》、1941年出版的《新厦门大观》和1947年出版的《厦门大观》等文献资料。
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厦门指南》和《厦门工商大观》里,记者看到了带有“真”字的相馆就是宜真、真真、华真,但都分布在定安路、开元路和思明南路一带,而分布在鼓浪屿的只有三家相馆,它们分别是英明、美璋、华容。而在1941年出版的《新厦门大观》中并没有相馆业的资料。在1947年出版的《厦门大观》中也未见宛真相馆的记载。
洪老为我们解说起当年的历史,抗战前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元路、大同路、镇邦路、横竹路和人和路一带是厦门最繁华的街道,尤其是开元路,很多外地来投资的人都在此买房子,开商铺,因此,这一带的相馆也较多。到了抗战后,繁华地带逐渐移到大同路和如今的思明西路至中山路一带的思明南路。而中山路是在解放后,公私合营改造以后才繁华起来。
洪老分析说,厦门最早的相馆应是开在鼓浪屿的美璋相馆,是清末民国初由一个广东人开的。而岛内最早的相馆应是开在大走马路(现在的大中路)的天然相馆。台湾人来厦门开相馆的历史则应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
至于为什么文献上找不到有关宛真相馆的记载,洪老进一步分析说,由于在1931年至1947年间,厦门指南或是大观这类的书就只在1931年、1932年、1941年和1947年有出版,其余年份,由于局势紧张,都没有出版,其中1941年出版的《新厦门大观》中连照相行业都没有记载,可能是由于当时厦门处于日本占领时期,民生凋敝,没什么人照相所致。“宛真相馆”未见记载的原因很可能是其营业时间不长,可能就在1932年至1937年间营业,所以没有收录进厦门指南一类的书中。
另外,据洪老回忆,公私合营后的鼓浪屿风行相馆的前身是美璋,而非宛真。
读者来电
1935年的老照片,“宛真”拍摄
那么到底有没有“宛真”呢?截至发稿前,本报一位热心读者李先生打进本报热线,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在他家中有一张他爷爷和父亲于1935年左右拍摄的老照片,上面落款的相馆名字就是“宛真”。这让我们太惊喜了,原来“宛真”真的存在,我们今天将顺着这条线索找下去。
文图/本报记者 陈心晖 实 习 生 刘雪娇 刘威 林立
(来源:厦门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