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调查 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的“问题”
孩子和外人沟通很愉快,可转脸就对父母横眉立目 母亲说他们和孩子间有个“结”,但不知道如何解开
本报记者 张雷 赵晓华 实习生 赵鹏
一次对中学生暑假生活的随机调查,记者走进了晓飞的家。 原本是一次偶然的采访,一次愉快的聊天,却让我们遭遇了一个沉重的命题。
晓飞的暑假生活
环境幽雅的花园小区,180平米的复式房子,大厅里的陈设现代而不张扬,显示着这个家庭物质上的富足与安逸。
7月13日上午10点,晓飞从楼上下来:高高的个子,帅气的脸,机敏的眼神,说话沉稳平和,谈吐落落大方。17岁的他,将在暑假后走进高中二年级。他是校篮球队的前锋;他喜欢乒乓球、钓鱼;他的二胡在初中就已经达到9级良(最高是10级)……
“开了学要分班,没有什么作业。报了两个补习班又退了,我喜欢自己在家学习。”对这个暑假,晓飞很珍惜,他希望能以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享受这个假期。他明白上了高二以后,就很难再有这种没有压力的假期了。
晓飞的暑假,是这样过的:“有时早上睡个懒觉,看自己平时想看又没时间看的书,下午去附近健身房打乒乓球,有时和伙伴一起去逛书店,买书……”
说到书,晓飞把记者带进了他的房间。那是楼上阳面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屋里有空调,墙上贴着卡通画、戴眼镜的哈里波特,一张单人床被子摊开着。一个两门的书橱,全套的《诛仙》、《昆仑》、魔戒、希腊神话、西方名著等摆在中间两层,上层是小玩具,下层是课本……西方名著比较新,《诛仙》、《昆仑》已经起了毛边。
与晓飞聊天是一件需要倾注全部注意力的事情。信马由缰的闲谈中,他娓娓道来,阐释着自己的自信、自我,还有对自由的渴望。
“做一个魔法师那样的智者。”
“没有什么苦恼的,我觉得没有什么我克服不了。”
“我喜欢球星的动作,但我不崇拜他们本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不能要求别人喜欢我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不能强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
“问题孩子”
记者与晓飞的交流是愉快的,但这个家里的气氛却有些异样:晓飞的妈妈始终在想法“讨好”晓飞,而晓飞的反应却是冷漠、不耐烦;看着记者与儿子交流,晓飞的妈妈眼睛里流淌着一种既兴奋又羡慕的眼神。
“真不可思议,你们能和他聊这么长时间!”送别记者时,晓飞妈妈说,“我这个妈妈,和孩子却不能沟通,一两句话就僵……”
“我们这个孩子是个问题孩子,他整天沉在那些杂书里面,一点儿都不愿意学习,我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妈妈说着,眼泪流了下来。
“问题孩子,怎么会呢?他那么优秀,那么有个性,那么有思想……”对晓飞妈妈的话,记者感到不可思议。
在晓飞家的楼下,晓飞妈妈为我们勾勒了晓飞的“另一面”:
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差到令人无法接受。放假10天了,他没有写做作业,几乎没有学习过,整天除了出去打球,就是看那些课外书。
他的逆反心理很强,爸妈和他的谈话根本听不进去,张口就是:你别管,闭嘴!
爸妈越来越不能和他交流,因为他懒得和父母说话。
甚至,他曾经因为爸妈管他而爆发,砸东西,乃至离家出走……
“家庭战争”
记者与晓飞的愉快交流,博得了晓飞父母的羡慕和信任。次日,在一位老同事家,晓飞的父母与记者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多小时的谈话。
不久前,爆发的那几场家庭战争,让晓飞的爸妈心有余悸。战争的导火线有两个:一是晓飞玩电脑看电视,二是晓飞沉迷的那些“杂书”。
在父母眼里,这二者是晓飞学习不好的“罪魁祸首”,每当晓飞沉浸其中,他们就会心如刀绞,忍无可忍。
那一天,晓飞玩电脑正上瘾,妈妈劝说无效,便拔掉了电源。晓飞爆发了:他愤怒地走到楼上,把所有能扔的东西统统顺着楼梯扔了下来,在妈妈的哀求之下,才算停了手。
这次风波之后,父母对晓飞管得更紧,其中包括一定的经济制裁,这直接导致了更为激烈的一次爆发:愤怒的晓飞手执棍子,吓得爸妈心惊肉跳,最终他夺取了自己小存折上3000多元的“支配权”。
正是这笔钱,让晓飞的书橱里有了那一整套一整套的“杂书”——《诛仙》、《昆仑》、《魔戒》、《希腊神话》、《飘》、《哈里-波特》、《指环王》、《读者》、《青年文摘》
……
此后,父母对晓飞更加“小心翼翼”,既为他的“不务正业”而心急如焚,又因为怕他爆发而不敢“采取措施”。
通过这些“家庭战争”,晓飞争取到了一块相对安静的“自由空间”。
可晓飞的父母,却在挽救自己“问题孩子”的路上,陷入了一种“山穷水复”的困境。
父母的痛苦
“就像捧了满满一盆水,生怕一不小心洒出来。”和晓飞在一起,妈妈时刻绷紧了弦。小心翼翼地、竭力讨好地说话。儿子的不耐烦,令她焦虑、刺痛、不知所措。
“他是我的宝贝啊。”一个痛苦的母亲,她不懂儿子的心,她想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却找不到那扇门,打不开那个“结”。
在对晓飞的教育上,妈妈倾尽了全部心血。她希望他成材,出人头地,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过美好的生活。“我总是在想,他应该是最优秀的。”
晓飞个子高,身体强壮,妈妈教育他不要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于是即使别人欺负他也从不还手;妈妈教育他要呵护女孩子,于是有人欺负女生时,他会站出来把女生挡在身后;一次,打破了一位邻居家的玻璃,他拉着妈妈去向人家道歉,承认错误;一次,妈妈带他去公园,他反过来批评妈妈“你应该把水瓶子给(拾废品的)奶奶送去,而不是叫她过来拿”……诚实,善良,外向,有主见,敢说真话——晓飞所有这些做人的美德,都是在父母严格、有意识地培养下养成的;晓飞从6岁开始学二胡,到初中考过9级,也是妈妈“逼出来”的。
小时候,晓飞是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这让妈妈很自豪。
但是,随着晓飞的长大,一切却发生了变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不仅不肯再听大人的话了,甚至面对父母的“管教”还会发起反抗——妈妈心里的那个“好孩子”,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一个“问题孩子”。为了挽救晓飞,父母想方设法请朋友、亲戚来开导他,取得的效果却是甚微。
晓飞的妈妈痛苦地说,现在孩子见了父母就好像见了仇人一样,时常是“你们给我闭嘴”,“以后,我的事情你们不要管”。然后他们就不敢再说什么了,因为他们太在乎这个孩子了
,惟恐孩子会离他们越来越远。他们很想读懂孩子、想知道孩子再想什么。
“我们现在就是想知道孩子到底想要什么,我做母亲的可以尽最大努力满足他。可是孩子根本就不给我们交流的机会,这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子插在我的心头。”说着说着,母亲又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为了教育好孩子,我们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啊,这到底是怎么了?”晓飞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现在,他们与孩子根本不能交流——甚至连聊一会儿天,都成为了一种几乎不可能的“奢求”。
晓飞的痛苦
自信、敏感、个性、自由、聪明、理想化,一个80后出生、成长在一个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父母眼里的宝贝,但他并不快乐。
他喜欢的,大人不喜欢,甚至难以理解。诛仙、哈里波特、钓鱼、打球……在大人的眼里,这些统统是不务正业。晓飞说,自己曾经给妈妈推荐过读者和青年文摘,但是妈妈却说没时间看。
而大人希望的“学习好”,却正是晓飞的“软肋”。
他不喜欢被干涉、被强制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总能感觉到无形的墙和框架,而且令他难以突破。他渴望别人能走进他的世界,能理解他,懂他,尊重他的想法和见解。但是,这些他统统得不到。
“我也想学习 ,也很羡慕那些学习好的学生 。我现在很想把成绩赶上去
,和他们一样,将来上大学。”晓飞说,尽管自己拥有在篮球、二胡上的特长,但他不想走体育、音乐特招的道路,因为他“想走平常人的路,过平常人的生活”。可是,怎样把学习赶上去,晓飞暂时“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还是和老师好沟通些,他不找你的事。”在晓飞眼里,父母的干涉是“找事”,而父母为了“挽救”他所做的一切,往往成为他“爆发”的导火线。
“我觉得我和爸爸妈妈心离得很远,他们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晓飞最痛苦的,莫过于和妈妈的“隔阂”。“我很羡慕我表姐,她和妈妈像亲姐妹一样无所不聊。”“我也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我有自己的书屋;我表姐没自己的屋子,只能趴在缝纫机上学习。”“并且她学习成绩很好。”此时,晓飞的眼睛里显现出了一种渴望和向往。
“结”在何处?
晓飞的爸妈认为,晓飞整天沉浸在“毒草”中,不喜欢学习,这太让人着急了。“像他这样下去,考不上大学,这一生不就完了?”
为了挽救晓飞,妈妈请教老师、求朋友,甚至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可是得到的回答却无一例外:“这孩子挺好的,没有问题,只怕问题在家长身上吧?”
更要命的是,他们对晓飞的教育,使得家庭关系越来越僵,家里的气氛越来越不好,晓飞处于“不耐烦”、“随时会爆发”的状态。
“我知道我们和孩子之间有一个‘结’,我想解开这个‘结’,可是这个结究竟在哪儿?我该怎么解开它?”晓飞的爸妈,被这个问题困扰着,神色焦虑。
“除了学习不好,您认为晓飞还有哪些问题?”
“您认为这个家庭的气氛怎么样?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晓飞,面对这种学习落后、家庭气氛很僵的压力,能不能承受?”
“为什么晓飞能和陌生人愉快交流,反而和家长不能沟通?问题到底在谁身上?”
面对记者的3个问题,晓飞的爸妈沉思良久,摇头,摇头,然后陷入沉思……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晓飞的身上有着新时代独生子女所特有的个性,而晓飞的父母,更让我们感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对这个家庭所面临的问题,您有那些感受和建议?欢迎您来电来信参与探讨。本报热线:88629222,手机短信:13832300997,电子邮箱:zuihu2003@tom.com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