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成都作为道教发源地曾出现了众多道家名人及著名道观
(记者于婷)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将于8月举行,作为道教发源地和发祥地,成都将再次吸引国内外大批道教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 有关道教文化历史的一系列疑问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张陵鹤鸣山创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据文献记载,早在道教形成前已有许多高逸之士隐修于成都。汉顺帝时,江苏人士张陵入蜀,居住于鹤鸣山中。张陵借太上老君口谕造作道书,并广泛吸收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创立了五斗米道(天师道),这是道教实体教团的产生,也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张陵所居的鹤鸣山及其早期活动的青城山,也就分别有了道教发源地和发祥地之称。
自魏晋时期到唐朝再到宋朝,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都很迅速。清康熙年间,陈清觉与道友相偕入川,分别主持青城山天师洞、成都青羊宫、武侯祠等,并修建二仙庵,陈清觉也被康熙封为“碧洞真人”,其“碧洞宗”传播到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形成了四川道教的基本格局。
“药王”曾隐修成都
唐代时,由于朝廷的支持,道教在全国迅速发展,历史上诸多道家高人也相继出现在成都地区,赵昱、朱桃椎、王柯、罗公远、玉真公主、傅仙宗、孙思邈、徐佐卿、李班、杜光庭等高道,或隐修于青城山、平冈山,或寄身于成都附近的宫观。
孙思邈援道入医,写成《千金方》传世,成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医药学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药王”,影响至今。唐玄宗、唐僖宗避难入蜀,也曾多次召见道士。
“天祥寺”原是道教宫观
传说张陵当时设立的“二十四治”是道教最早的24个传道区域,其中有12治均在成都地区。两晋南北朝时,都江堰长生观、青城山上清宫、丈人观等纷纷兴建。
隋唐时期成都宫观兴建形成高潮。青羊宫、青城山太清宫、建福宫,新津老君观,邛崃崇真观,大邑鹤鸣观,据称都是兴建于这一时期。明代初期,成都又相继修建了天祥寺、惜字宫等,并修葺扩建了鹤鸣山、青羊宫。明末战乱,成都地区宫观遭到严重破坏。
1962年成都道教协会成立。随后,都江堰、新津、大邑、崇州等地也相继成立了道教协会。截至现在,成都地区已开放了道教活动场所29处。其中,都江堰二王庙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青羊宫(二仙庵)、青城山天师洞、祖师殿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道观。(本文资料由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组委会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