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城栖霞,你会听到栖霞的干部群众满怀喜悦地盘点着一个个亮点:“五山三园两水一神仙”的旅游格局已具雏形,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呼之欲出;“工业强市”脚步铿锵,一批“引擎”项目纷纷落户投产;农民果、畜、菌、菜四业并举,经济收入连年增长……生动的实践,佐证着科学发展观已经在这里深入人心。 信步塔顶山,漫游长春湖,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豁然呈现
七月的塔顶山,繁花点点,芳草依依,绿树丛中红桃黄杏点缀其间,游人伸手可及;还有奇峰突起的艾山、巍峨雄壮的牙山、红花绿草山水相依的城区和风光旖旎的“长春湖”……一个“绿树碧水映山城,鸟语花香扑面来”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展现在眼前。
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栖霞市围绕“五山三园两水一神仙”,追求“林木、山水、城乡”的有机融合,着力表现青山碧水、小桥人家的田园风格,加快建设城掩绿中、水绕城转、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生态园林城市和布局优化、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屏障,力图把栖霞建设成胶东半岛最大最美的生态公园和烟台市的后花园。近年来,他们累计投资3亿多元,加快牟氏庄园、太虚宫、霞光旅游、艾崮山风景区、牙山森林公园和国路夼生态旅游区六大重点景区建设,推出了山水奇观生态游、邱处机道教文化游、牟氏庄园民俗风情游等一系列旅游产品和线路,使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来栖霞观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超过1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0%,其中艾山温泉国际旅游度假村和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最多时一天接待游客1000多人。
踏进新市区,解读新蓝图,崭新发展平台引来四海客商
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栖霞市按照“三区连接、向北推进、提高品位、完善功能”的思路,对整个城区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即以老城区为依托,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新城,沿同三高速路和白洋河向东北延伸,最终形成老城区、松山、臧家庄、中桥一体化带状组团式、沿路跨河发展的城市框架。
踏进新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只见马路宽敞明亮,厂房鳞次栉比。近年来,这里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5.6亿元,开工重大设施项目20多个,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良好平台,先后引进内资项目38个,总投资35亿元,引进外资项目18个,总投资3.2亿美元。如今,在开发区的中部形成了机电加工业、食品加工业、IT工业等多个产业发展区;在东部形成了以东源水泥、三菱水泥、宝桥锦宏水泥等为龙头的建材化工业区。其中,总投资14亿元的南德汽车项目投产后,年可生产农用卡车10万辆,卡车配件100万套,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0亿元。
置身菌菜棚,走进加工厂,两条循环产业链富裕千家万户
在改善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栖霞市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按照生物链的规律,这个市在巩固提高果业这个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向前与畜牧业对接,向后拉动菜菌业特别是食用菌产业崛起,利用产业间的互补性,形成果牧菜复合体系。目前全市果品、畜牧和菜菌三个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分别达到57%、12%和6%。
他们还积极用工业化、产业化的思路来谋划农业,坚持内引外联、多渠道投入,培育起年产值过500万元的企业100多家,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龙头。与此同时,围绕农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和生产资料供应等诸环节,发展纸箱网套果袋企业168家,带动农副产品储藏企业152家,兴起运输企业270多家,农药和饲料企业也发展到17家。农业加工企业的兴起和壮大,不仅拉长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而且带动全市20多万名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300多元。
冯宝新 胡国锋 张景亮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