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塘头镇仡佬坝村吴启禄19年前接任村支书时,乡亲们吃的是青菜萝卜,照的是煤油灯,喝的是望天雨水,人均收入不足550元。当地一首民谣唱道:“仡佬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走的毛毛路,喝水贵如油。”吴启禄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先后解决了农灌、通电、通路等问题。 但人畜饮水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滴水成金”是该村的真实写照。尤其是旱天,群众洗脸水用来洗脚再用来喂牛、喂猪等,从来舍不得乱倒。由于没有其它水源,大家喝的是水池中集的雨水,既少又不卫生。遇上天干,要靠到近3公里以外的龙底江挑水喝。
水是生命之源,水的问题必须要彻底解决。吴启禄组织召开支部大会,统一党员的思想,定出找水、引水方案。他30多次到群众中征求意见和听取建议。修建人畜饮水工程,解决全村饮水难问题,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吴启禄从群众中得到一个线索,当年有人在找煤矿时,在距离寨中心2公里外的梅家山一处溶洞里发现过水源。2000年6月,他带着6名党员和10名群众到梅家山。发现仅有的一个洞口非常小,必须用炸药炸开才能深入到洞内进行查看。
从2001年起,吴启禄着手开始对探水进行安排。先是对洞口进行测量,后请爆破员用炸药炸开洞口。吴启禄心里清楚,要下到70米深的洞中去探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来不及多想,他卷起裤管,拿起手电筒,把绳子系在腰间,带着2个青年人一步一步下到了洞中,经过近2小时的艰难寻找,终于在79米深处找到了突水点。此后,他先后6次带人下到洞中探测,终于准确地判断出水源离地面的距离。
在确定水源点后,接着就是如何解决技术和资金问题。为了争取到上级的资金技术投入,他先后10次向镇领导汇报情况;先后20多次自费到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技术和资金。2002年8月,县水利局派人对工程进行了规划测量,提出方案,并投入20余万元,立项实施仡佬坝村饮水工程。经过工程队的几年的艰苦战斗,引水隧道终于在2006年1月打通。当清澈明亮的山泉水缓缓流出,群众纷纷放鞭炮祝贺。70多岁的村民柳运明已经挑了60年的水,一听说今后不用挑水吃了,高兴得流出了眼泪。该村修起了一个容量200立方米的大水池,铺通了各组的铸铁水管,胶水管拉进了家家户户,清泉流进仡佬人的心窝里。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使仡佬坝村群众的腰包很快鼓起来。吴启禄争取到油菜制种项目,每亩能为群众增收300元,还在后山建起了500亩用材林和200亩经果林基地,一部分农户仅经果林一项就年收入二三千元,村里的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如今,群众的房子新了,电视、电话用上了,摩托车骑上了,“方圆”车也开上了,现代家电和家具进入了普通家庭,人均纯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两番,达到了1718元。
作者:田永红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