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在今后5至10年的时间,我们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规模将会缩小,取而代之的是直接招学生硕博连读。”在昨天的大学校长论坛中,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当谈到那些犯错误的年轻人,这位以理性、严厉著称的清华校长竟然流下了眼泪。
关于港校“抢”生源
“港校应在内地扩招”
关于硕士招生
“清华酝酿减招学术硕士”
在这几天的大学校长论坛中,美国几所大学校长提出了这样的概念,硕士学位只是一个过渡学位,真正做学术的是博士,研究性大学主要把精力放在对博士的培养上。因此,有学者提出,中国规模逐渐扩招的硕士研究生们还“做不做研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昨天向记者透露,清华大学也将逐渐改变对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战略,将在今后5到10年间减少研究性的硕士招生,把硕士学位变成一个过渡学位。
顾秉林说,在美国,硕士确实只是一个过渡学位,这与美国大众化的教育程度有关。在美国真正的研究人员是博士,硕士只是作为读博的一个阶段,并不是研究人员。但在中国刚刚开始实行研究生教育的时候,硕士教育也培养了大批的研究人才。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有限,还不可能培养大量的博士生。但随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硕士研究生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定位也在变化。我赞成把硕士研究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用型硕士,对他们做应用型专业化的培养;另一种是学术型硕士,作为读博士的一个阶段。
“在今后5至10年的时间,我们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规模将会缩小,取而代之的是直接招学生硕博连读。在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将逐渐变成过渡学位。”
关于刘辉造假事件
“我们理解社会的批评”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辉履历造假被清华大学解聘。昨天,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首次代表校方正式回应此事,“清华大学确实有做事不严谨的地方,我们可以理解社会对清华的批评。”
“得知刘辉事件之后,我们立刻按照学术道德委员会的要求去查,查出来之后立即把他解聘了,这种事情一定要严厉。”刘辉事件给清华敲了警钟,学校立即要求每个教师对简历进行自查,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学术道德规则。
但解聘归解聘,谈到刘辉,顾校长又十分惋惜,“实事求是地说,到了清华,刘辉工作非常努力,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刘辉已经回到了美国,“一个错误也许就意味着一个年轻学者学术生涯的结束。”
身为一校之长的顾秉林,看待年轻教师和学生们就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于这些犯了错的年轻人,他话语之间透露着爱惜和宽容,“我总是想能给他们一个机会,对年轻人不能一棍子打死。”
顾校长讲了一个故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曾经发生了一件在校女生杀死了另一学生的事情,这个女生被关进了监狱。当该校校长离职的时候,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儿就是去监狱看望那个女生。讲到这儿的时候,顾校长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缓缓摘下眼镜,接过记者递来的面巾纸擦泪,“我是做教育的,教育以人为本,总是希望年轻人能成才。所以,对待年轻人,教育者总是希望能给他一条路。”
顾校长还谈到了几年前“泼熊事件”的清华学生刘海洋。“社会上有很多呼声,让学校开除他,但是我们就这样毁了一个孩子的前程吗?我没有这么做,我让他拖延一年毕业。对待学生,我‘批评从严,处理从轻’。”
关于“海外引进人才造假”
“清华没引进造假海归”
几天前,丘成桐院士一席“高校引进海外人才半数造假”之话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丘成桐直言:“著名大学引进一个学者,用这个名字可以到教育部拿一大笔钱。这种人不止一个,有很多。大学从海外引进大部分人才都是假的。”
谈到这个问题,顾秉林略略思索了一下,并没有回避。他说,必须看到,主流是好的,当然在引进海外人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不想去批评别的高校,但我可以说,清华大学没有这种事儿。”
顾秉林说,“学术浮躁起因于社会风气的浮躁。目前这种学术评估机制,给急功近利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现在社会正在慢慢地认识这个问题。我想,学术风气的纠正会比社会风气的纠正更快一些。”
记者手记 谈到育人校长流泪
一个大学校长在记者面前流泪,在我这几年的记者生涯中,还是第一次,更何况,这是中国最著名的清华大学校长。
在记者看来,顾校长的流泪是源于他内心的矛盾。作为教育者的他,总希望年轻人能够成才,总希望能给他们保护。而作为管理者的他,又必须用规则来处罚年轻人的错误,有的处罚甚至会毁了一个人的前程。“校长”不是机器而是人,两种身份的顾校长在瞬间真情流露。
看顾校长流下眼泪,我更感到了教育的特殊性。因为教育的主旨是人,因为教育承载着太多社会的期望。大学校长们的压力和责任,远比一般管理者多得多。代小琳
论坛动态
美国加州圣塔巴巴拉大学校长解读
8年出了5个诺贝尔奖得主
晨报上海专讯(特派记者代小琳)从1998年至2006年,一所高校8年内出现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创造这一奇迹的美国加州圣塔巴巴拉大学校长杨祖佑(右图)成了大学校长论坛中的焦点人物。昨天,杨祖佑在演讲中反复强调,学校必须花大力气聘请最一流的教授。“为了请好的教授,我坐上飞机‘三顾茅庐’。”
杨祖佑校长说,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在得奖之前被请到我们学校的。“我们并不知道他会得奖,只是觉得他研究做得好,我就一定要请他。给他配备最一流的设备,最好的研究团队,给他提供最好的研究生。
为了聘请最一流的教授,杨祖佑经常亲自出马。“当我听说有一位教授研究做得很好,学校的老师们请他没有成功的时候,我就立刻坐上飞机,跑到他的学校去。有的时候一次不行,就要‘三顾茅庐’。”
5年前,杨祖佑校长为了聘请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到圣塔巴巴拉大学任教,花费了不少心思。第一次和中村修二教授去谈的时候,中村修二认为圣塔巴巴拉大学没有他所希望的科研团队。杨祖佑回去后一声不响地把教授希望的设备、人员都备齐了,然后再一次跑来请中村修二。“我特别还带了一个我们学校懂日本文化的教授,和他谈,告诉他我们具备了他能发展理想的文化,有团队有学生,他终于来了。”2004年,中村修二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请来了最一流的教授,杨祖佑认为并没有大功告成,因为最好的人才随时都会走,“科研环境、研究团队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流教授最关心的不是钱,最关键的是一个好的环境,有好的合作伙伴,好的学生。”
杨祖佑高度评价了中国学生。他透露,美国每年所培养的博士中有40%为外国学生,其中中国占有很大的数量。每年,美国大学大约会为3000名中国学生授予博士学位。
高校暑假清校不清净
毕业生留守 老校友聚会 游客逛风景
“放暑假了,每天进出校园的人数却不见少。”在某高校门口,值班室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学校已经清校,毕业生都已搬出校园,师生们也大多回家,但校园里却和往常一样热闹。记者在一些高校调查后发现,回校聚会的老校友、来校园内游览的游客以及在校园家属区租房住的“留守”大学生,成了让校园“不清静”的三大因素。
[老校友]
挤在7月回来聚会
“我们一共有10个桌位,今天都订满了,明天的也都满啦!”某家高校饺子馆的老板告诉记者。“我们的饺子馆在学校经营了十几年了,每年六月底至七月中旬都是旺季。”这位老板得意地说,夏天是留学生放假回国和公司白领休年假的时间,本身就是同学聚会的最佳时段,他这里更是校友们聚会的“根据地”。
“老同学都是自己人,聚会地点选在那些豪华的酒楼KTV太假,跟应酬似的。”刚从奥地利经商归来的王爽告诉记者,他和同学们毕业已经8年了,这次聚会挑了半天地儿,最后还是定在了母校的饺子馆。
据了解,很多在校园内经营的餐厅,一到了这个时候也是人满为患,一批批毕业多年的校友,就愿意回到母校的餐厅里寻找自己的青春和回忆。
[旅游者]
假期免费进校参观
校园门口,一群群游客举着相机抢着在此处“合影留念”。校园内的湖边、体育馆旁,围满了带着“小黄帽”来校园参观的小学生们。“有的时候他们还要跟我合影留念呢,我说行,咱也过一把当名人的瘾。”一名假期值班的学工部老师告诉记者,学校里不要门票的人文景点,每年暑假,很多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前来参观。
[留守生]
暂住寻找“心理呵护”
尽管毕业生要按规定搬出学校,但仍有一些毕业生因为没有找到工作,便索性在学校家属区内花几百元钱租一间平房,暂时安顿下来。刚从力学工程系毕业的山西籍学生小陈告诉记者,他申请出国没成功,工作又没找到,就先住在校园里,平时做家教挣点零钱维持生计,再做打算。小陈说,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所住的那片平房家属区里,九成左右租户都是像他这样的“毕业留守族”。“这些孩子在心理上还没断奶,留在校园寻找心理呵护。”一位团委老师告诉记者,每年暑假清校之后,都会有不少这样的学生留在校园里。虽然他理解就业给学生们带来的压力,但他依然不认同这种生活方式,“毕竟他们最后还是要勇敢地走向社会”。
新闻背景
中外大学校长热议创新服务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于7月12日至18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秉承前两届论坛的宗旨——“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主题定为“大学创新与服务”,分为两个主要议题: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经验、大学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加本届论坛的中方校长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进入“211工程”的其他高校和国家重点支持建设高校等共123名校长。另外,还有香港特别行政区6所高校的校长与会。应邀与会的外方校长来自十多个国家的世界著名大学,包括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共15名校长。
教育部部长周济开幕式演讲
在第三届大学校长论坛的开幕式上,教育部长周济做了主题演讲。周济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任务。他还指出,中国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传统优势与不足之处。
周济表示,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国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相对优势。
同时周济还指出,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所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我国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等等。
周济表示,我国到去年年底高校已达2300多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水平大学参与科技创新的宝贵资源,但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相对薄弱的部分。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种种局限与问题,在研究生教育中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周济指出,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整体设计、分步推进,要根据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需要,对教育的学位类别设计和质量标准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实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要抓住招生制度、课程设置、研究选题、科学研究、论文答辩等人才培养环节,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系统改革。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在具有科研创新实力和先进生产能力的企业中培养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