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城在线
我用热血报恩人
本报记者 王雪漫 牛城晚报记者 刘敬行 靳普
看着自己的鲜血静静地流到采血袋中,陈秀敏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昨天上午,唐山地震孤儿陈秀敏专程来到邢台义务献血,将自己的热血留在了养育她长大的邢台,实现了她回报恩人的夙愿。
上午10点,在邢台市中兴西大街上的一辆献血车上,陈秀敏认真地填写完献血体检表,等待献血前的检查,她显得有些紧张,“不会不合格吧?”得知检验合格,她长出一口气,“总算没白来。 ”10点18分,陈秀敏来到采血台前,挽起袖子,殷红的鲜血流出她的身体。10点30分,陈秀敏成功捐献了200毫升鲜血。拿着无偿献血证,她欣慰地笑了。
“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邢台的。”今年43岁的陈秀敏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自己温馨的家被大地震吞没了,一夜之间她成了孤儿。当年9月,她和200多名地震孤儿被安排到邢台育红院学习、生活。那时的邢台刚从10年前的大地震中复苏,朴实的邢台人民用宽厚、温暖的胸怀迎接了这些来自唐山的孤儿。
陈秀敏在邢台生活了5年,她觉得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已经留在那里。她忘不了每到年节老师们放弃和亲人团聚的机会,为她们包饺子、蒸年糕;忘不了在寒风劲吹的冬夜,老师们拿着电筒在宿舍里捅炉添煤;上接1版 忘不了她们生病时老师嘴角上急出的火泡……
陈秀敏现在是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一名护师,她像唐山4200多名地震孤儿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已经成为业务骨干,并已成家生子。30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邢台,在邢台地震40周年、唐山地震30周年前夕,她决定重返邢台,去看望令她魂牵梦萦的亲人。
临行前,陈秀敏像女儿要见久别的母亲那样激动。她反复考虑,该怎样报答养育我的邢台?该给千里外的亲人带些什么礼物呢?当得知邢台缺血的消息后,她突然有了主意: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礼物比热血更珍贵,更能代表女儿的心呢?于是,她带着满腔热血上了路。
站在育红院的旧址,缕缕春风又唤起了她的回忆。30年了,育红院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门口的牌子也已经被别的单位取代,但当年的甬路依旧,绿篱依旧,只是不见了满院叽叽喳喳的孩子。当年的班主任徐存胜老师已经年近7旬,可扑到老师怀里,陈秀敏感受的仍是母亲一样的温暖。那些曾经哺育她长大的老师,得知“女儿”来了,都赶来看她。当年只有19岁的赵银雪老师来了,管后勤的陈孟学老师来了……细心的赵银雪老师还保留了陈秀敏她们当年的照片。30年过去了,老师们还像妈妈一样关注着地震孤儿们!她们给陈秀敏的孩子讲起了照片背后的故事。老师们得知陈秀敏献血的心愿都欣慰地说:“孩子们长大了。”赵银雪、陈孟学等老师还陪她去献血。
“妈妈,我也要献血。”与陈秀敏同行的儿子也挽起了袖子,和邢台人民血脉相连同样是唐山新一辈的心愿。他说:“我出生在地震10年后,如果没有邢台人民的养育,就不会有我妈和我的今天。”
陈秀敏动情地说:“只要邢台人民需要,我们这些地震孤儿随时都可以献出自己的一腔热血。”(唐山晚报)
(未经长城在线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刘育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