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村里的快乐一家
本报讯 (记者 刘珲 实习生
王蕾)庄子炎炎夏日的午后,记者满头大汗地来到康复村村民王晓慧家中时,迎面而来一阵清凉。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家具被细心的主人收拾得纤尘不染,窗明几净的屋里,夫妻俩正坐在轮椅上侍弄着他们养的鱼,丝毫没有受到外面酷热的侵扰。不大的鱼缸里,颜色各异的孔雀鱼快活地穿梭在翠绿的水草间,这些灵动自在的小生命给家里增添了许多生气。
“一共有57条呢,这不,今天又有母鱼下了小鱼,有60多条。 ”王晓慧的丈夫一面告诉记者,一面亲手端来一个罐头瓶,里面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儿”便是刚刚出世的鱼娃娃,它们的降生,让主人十分高兴。王晓慧的丈夫平日闲暇时喜欢养鱼,也十分有耐心,每天换水喂食的工作占去了他许多时间,但他一直乐此不疲。“以前有90多条呢,都陆续被人要走了。”在他的带动下,康复村里的几位邻居也喜欢上了养鱼,他们觉得这是件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方式。
王晓慧向记者介绍,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十分有规律,早晨不到6点钟就早早起床,“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花草。我们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出去转一圈心情也好,回来开始一天的生活。”王晓慧是个勤快人,尽管坐在轮椅上多有不便,但家里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洗衣、做饭、擦地、擦玻璃……所有的家务都是他们夫妻俩坐在轮椅上独立完成的。“我们什么都能做,不过就是速度慢了点。”除了这些,只要有时间,王晓慧就会精心擦拭她的轮椅,一擦就是好半天。这个已经跟随了她多年的“老朋友”如今还锃亮如新。“累了就躺在床上看看电视,热了有空调,洗澡也方便!”王晓慧随手拉开床头的一扇拉门,里面就是设施齐全的洗澡间,“折叠的床可以放下来,洗澡完全能够自理。”
做完了家务,王晓慧也时常到院子里和邻居们聊聊天,就在这个骄阳似火的下午,花园般的康复村中,凉荫下村民们三三两两拉家常,活动室里大家聚在一起下棋打牌,有的村民还在抓紧时间学习英语、电脑。村民们自豪地说:“现在,村里90%的家庭有了空调,所有的家庭有了电视、电话,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生活越来越好的村民们心中有许多感慨,常常想起30年前的大地震和这30年来的生活,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经预言:唐山截瘫伤员的生存极限是15年。而这,早已被他们用事实超越。今天,再提起这个预言,村民们脸上有淡淡的微笑,他们平静地说:“我们相信,我们会生活得越来越好!”
相关链接:
康复村是1991年由市政府筹资和社会捐助兴建的专门用于安置震后残疾人的居住场所。现有25户、49名村民,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43岁,他们大多是震后截瘫人员。自1991年建成后,房屋虽经多次维修,但无法改变其破旧、设施老化、功能缺失的状况。为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的居住条件,2005年市政府投资170万元,由路南区承办,对原有半简易结构住房进行了彻底改造,进一步完善无障碍住宅。为每户更换了屋顶、门窗、吊顶、室内供电、供暖,闭路电视等设施,粉刷了内墙,铺装了地板砖,并对市内外下水管网、供电线路以及供热网进行了改造。同时,利用150平方米的空闲场地,安装了残疾人康复设施,配备了健康器材,现在每户村民均享有面积达58平方米的永久性住房一套。 (责任编辑:刘育僮) |